古往今來,眾多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深受百姓崇敬與愛戴。他們堅守道義,廉潔奉公,為民造福,樹立了光輝榜樣。這些清廉之士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的故事被世人傳頌,成為激勵后人的典范。他們的精神,是我們追求正義、廉潔的寶貴財富,也是社會進步的永恒動力。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心得感悟,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心得感悟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源于中國古代倫理思想家孔子的作品《論語》中的名言,深刻地概括了人們行為習慣中真正正義和良知所在。它給了我們一塊遵守道義、尊重他人的立場,提出了要求人們自律、自覺的原則。
“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準則是明確的、正確的,他就不應該需要別人的命令和強制手段去實施行為,他應該自覺遵守其行為準則,自律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意思是,即使有權威的人發(fā)出命令,一個人也不應該犯錯,不應該違背自己的本心,違背他認為良知和正義的原則。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反映了他深刻的倫理思想,強調要求人們的自律自覺,要求個人的行為需要遵守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以及秉持真正的正義和良知。實際上,在社會發(fā)展的今天,“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它給人們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即要將自律自覺納入生活,以自覺的行為替代欺騙,以正義取代自私。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獲得最大的認可和尊重。
因此,我們應該不斷審視自我,秉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思想,否則我們就會遵守著虛假的道德標準,忘記
了生活中最真實的自律自覺,混淆了正義和良知。
總結起來,孔子提倡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思想是文化傳統和社會規(guī)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教會我們要求人們的自律自覺,尊重別人,以及維護正義和良知。這也提醒我們,不僅要遵守別人的命令,也要勇于承擔責任,以自覺的行為去替代欺騙,以正義的行動來抵御邪惡,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堅持正義原則,構建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心得感悟2
初拿到《正面管教》這本書,看到名字,就想到了《論語·子路》中孔子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中國的父母,絕大多數都把教育孩子當做命令式的管理來做,而書的名字正好迎合了眾多家長的心理。但讀完全書,卻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首先,對于正面一詞的認識: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正面!既不是俯面,也不是仰面。俯面,是上對下;仰面,是下對上;正面,是面對面。管教,需要一種地位平等的原則。如果一位家長無論形式上做得多漂亮,俯面看孩子,言行中全是我正確你錯誤的教,或者仰面看孩子,言行中全是圍著孩子利益轉的教,都不是平等的面對面。所以,正面管教講述的是一種既不俯視導致強行灌輸,也不仰視導致嬌縱的管教孩子的認識方法,糾正了家長的心態(tài)。
其次,正面什么?
一、正面孩子的現在
既不逃避推諉,也不上綱上線,就事論事。常在長輩那里聽到,比如“孩子還小,這點事不算什么”;比如“小時這樣,大了自然而然就好了”。自古未聞狼孩突然變成社會人的事例,人猿泰山的傳說不過發(fā)生在故事里,但很多父母不懂。不能立即就著“孩子的現在”防微杜漸,常見的結果是什么呢?幼時任其“自然而然”,大了開始急。
二、正面孩子的行為
不是管教人,而是管教人的行為。不是把壞孩子管教成好孩子,而是幫助孩子建立起符合他自己人生愿望的行為習慣。這里說說“讓孩子快樂”,孩子不做作業(yè)的當時是快樂了,難道孩子到了學校,在老師和同學面前還快樂得起來?說個謊騙個人,當時是快樂了,最后沒人信自己說的話了,還能快樂得起來?“狼來了”的故事只是為了教育孩子編出來的?它恰恰說的是人社會化生存的大道理。我就允許孩子沉默,因為這是孩子在現實懲罰和說謊不快樂之間的折中選擇(這一在成年人中被稱為良心煎熬的現象,我認為才是對人真正的懲罰,肉體和外物的懲罰算球)。等到孩子嘴上認錯比誰都快,行為卻從不改正的時候,家長就該好好反省自己了。這很可能是因為沒有真正管教到孩子行為,只是管教到孩子嘴巴導致的。
三、讓孩子正面自己
正面自己,不是盯著他人,而是正視自己的愿望。別說孩子,就是成年人,又有幾個是愿意自己不如別人的?時點上現實的不如,愿望上又不接受,怎么辦?自己努力唄。因“不如”而羨慕,不是一種壞的心理狀態(tài)。因“不如”而要嘴上踩兩下,就變成了嫉妒,開始發(fā)酵。因“不如”而要行為上給別人下絆子,便發(fā)展成了恨。統稱羨慕嫉妒恨。羨慕完全可以發(fā)展為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盯著別人比爛,君子不為。無論別人好壞,君子“反求諸己”,這是中國的文化。
最后,這本書講述了什么?美國教育學博士,杰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一書,其英文名字為Positive Discipline,直譯為積極的紀律。書中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yǎng)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yè)成績。”如何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技能,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那么怎樣做才算著有效管教或者說是正面管教呢?這就要回到書中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了。即:1.是否和善與堅定并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4.是否能交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于解決問題、敢于承擔責任、樂于奉獻、愿意合作)。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和合作為基礎。正面管教把和善與堅定融合為一體,并以此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孩子的各項生活技能。這就要求我們要拋棄過去那種錯誤的觀念“想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把尊重和理解放在首位。要正確解讀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信息,她是想尋求過度關注,還是尋求權利,亦或是為了報復,為了自暴自棄。因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時,要把這一錯誤行為看成一個密碼,并且問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么呢?”要踐行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最終贏得孩子和我們的合作并讓孩子學會關注于解決問題。
為人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自己首先要做到的是:“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家長的榜樣作用。其次要心平氣和的對待所發(fā)生的一切事,和孩子平等相對,換位思考。兒童是發(fā)展中的人,我們要做的是贏得孩子,而不是操縱孩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心得感悟3
首先大家應該理解這句論語的意思是:“如果自身行為端正,不用發(fā)號施令,事情也能執(zhí)行徹底;如果本身行為不端正,就是發(fā)布了命令,也沒有人會聽從。”由此我感觸很深。比如,為了實施好停課不停學的計劃,學校就安排了老師開始線上教學。對于網絡技術很好的年輕老師自然不在話下。可是對于像吳老師這樣的老教師就應該有難度。聽媽媽說,吳老師為了給我們上好網課,每天工作時間為早5 點,晚12點。中間除了吃飯幾乎不休息。都在不停的備課不停的修改教案中。還有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吳老師為了順利給我們上好網課,淘汰了他的舊電子設備,花“巨”資購置了一套先進的電子設備。我認為,作為老師,吳老師是老師的表率!更是我們這些弟子的表率!所以我們同學不用吳老師發(fā)號施令,就會乖乖學習,否則就對不起吳老師的一片好心!假如吳老師不像現在這么用心上網課,隨便應付我們,那我們是不是慢慢也就開始應付學習了呢?吳老師再讓我們好好學習,我們是不是就不想聽話了呢!這就真正應驗了論語這句古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心得感悟4
近翻古籍,看到《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是孔子關于從政論述中流傳最廣的名言之一。與此類似的還有:“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為官要義在于正,如果居上位的領導拿正道做表率,下屬豈敢走歪道?由此可見,孔子論從政最推崇的品質就是一個“正”字。
古往今來,多少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與愛戴,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的故事久久傳頌。君不見,一代廉吏包公、于廉、海瑞的故事熱映熒屏,經久不衰;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谷文昌的事跡震撼人心,影響甚廣。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時代怎樣發(fā)展,清正廉潔永遠是時代的呼喚,勤政廉政永遠是人民的期盼。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向著偉大復興前進的時候,我們無法忘記,正是中國共產黨勇于堅持真理,敢于自我革命,才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10年前,黨中央審議通過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中央八項規(guī)定。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嚴格遵守,凈化了黨風政風。十年磨一劍。良好的黨風政風帶動了社風民風,不只天價月餅、粽子、高檔煙酒茶遭遇市場“寒冬”,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民間陋習也得到了遏制,優(yōu)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成為新晉“網紅”,新風正氣充盈社會。
早年間有個關于“洗腳”的公益廣告,媽媽哄孩子睡覺后,幫年邁的母親洗腳。年幼的孩子醒來后看到了這一幕,便踉踉蹌蹌端著一盆水跑過去,要幫媽媽洗腳。身教勝于言傳,對于黨員領導干部而言更是如此,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作為黨員領導干部,關鍵要“正其身”,因為黨員領導干部的一言一行,不僅代表著個人,更代表著單位,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要時刻明確自己的職責,要以比一般群眾更高的標準來作為自己言行的依據,把執(zhí)行做到位,把工作做好。當群眾批評或者提醒、指導時,先自我內省,看看自己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好,還需改進,而不是懷恨在心。
黨員領導干部從我做起,事事以身作則、嚴于律己,才能形成風清氣正的環(huán)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心得感悟5
俗話說:正人先正己。我們做人做事,必須首先從自己做起,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只有這樣,才有說服力,才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別人,去感動別人,去教化別人。為人師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些鏗鏘有力的話語都是前人用實踐總結出來的箴言良訓。
凡事都有技巧,都有方法,尤其是人的思想工作,更是要用對方法,用對技巧。對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要對癥下藥,因人施教,因事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客觀分析,冷靜判斷,靈活掌握,靈活運用,才能事半功倍,心想事成。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教三千,不如一個行動,無聲的行動,勝萬語千言?,F實中的說教太多了,人們就會有逆反,就會感到厭倦。比如說,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領導對員工的批評,正是因為沒有言傳身教,才導致最后的矛盾和沖突,結果事與愿違,尷尬的局面,違背了自己的初衷。
社會在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情感,人們的審美追求,人們的是非標準,也在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只有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不斷總結,不斷提高,才能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和諧,變得更順暢。只有理順了這些關系,洞悉了人們的思想情感,才能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才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結果,才能實現自己渴望的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