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局外人讀后感知乎篇一
現(xiàn)在的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人:
對一切漠不關(guān)心,為人淡然超脫、處事與世無爭、工作本分守己、生活平庸普通;
參加葬禮,除了正常的流程中規(guī)定的安靜外,心理感受不到到任何悲傷的情緒;
葬禮結(jié)束后,就依舊按照自己過去生活的節(jié)奏各奔東西;
在被邀請做別人的朋友時,其實心里想的是“做不做都可以”;
在面對公司新的工作安排時,心里想的是“這個安排其實可有可無”;
在被問到是否愿意改變現(xiàn)在的生活時,心里想的是“什么樣的生活其實都差不多”。
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這樣的社會:
媒體不報道客觀的事實,只深挖會被大眾感興趣的熱點;
即便是通過簡單的調(diào)查就能發(fā)現(xiàn)的真相,也通常被人們的主觀臆斷所忽略;
輿論僅僅依靠眼前部分的現(xiàn)象便對事件中的相關(guān)人進行宣判甚至是懲罰;
在《局外人》中,這樣的人被這樣的社會判處了死刑。
很多書評都在說,在當(dāng)時,這樣的社會是荒誕的,默爾索的命運并不取決于命案的客觀事實,而是取決于審判員和民眾如何看待他在母親葬禮后沒有悲傷、葬禮結(jié)束后我行我素這樣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趣味的看法。民眾的意識形態(tài)超越的法律機制、進而影響法律判決的社會肯定是荒誕的。
但是,在現(xiàn)在,這樣的人不荒誕么
不會因為親人的離去感到悲傷;
不會被愛情和友情所牽絆;
不會對周圍任何事件和人產(chǎn)生積極的應(yīng)對;
堅信自己所堅信的,執(zhí)著于自己做執(zhí)著的。
在當(dāng)時,這樣的人被這樣的社會判處了死刑是荒誕的,但是,在現(xiàn)在,這樣的人要在這樣的社會繼續(xù)生存,的確需要改變,不要輕易提倡做人要真實,要對抗荒誕的社會。因為荒誕的社會就是由荒誕的人組成的,默爾索不是不合群,他只是一群人之一。
海灘上目睹命案的圍觀者、關(guān)注熱點事件引導(dǎo)媒體報道方向的民眾、法庭上和法庭外關(guān)注這個夏天兩起命案的所有人,他們都是默爾索。
改變荒誕的社會,需要從荒誕的人做出改變開始。
局外人讀后感知乎篇二
一直以局外人的身份來面對身邊的人和事,漠不關(guān)心,冷淡,孤僻。到頭來面對生死的時候,自己竟也成了局外人,左右不了自己的命運。諷刺。
按照自己的想法過一生,想輕松點兒,想痛苦少一點兒,煩惱少一點兒,所以就以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來面對生活,有錯嗎?不信仰上帝有錯嗎?我的生活方式你們覺得不符合社會道德和規(guī)范,這,有錯嗎?是我錯了嗎?不,我沒錯。
這種感覺特別像朋友去世了,但是我沒有發(fā)微博,朋友圈表示我悲傷的心情,所以認定我是一個無情的人。關(guān)鍵時刻沒有轉(zhuǎn)發(fā)愛國的微博,也會有鍵盤俠來質(zhì)問“我”是不是不愛國!什么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需要這種外在的東西來判定了,一切情緒你都要表現(xiàn)出來,沒有表現(xiàn)出來,證明這件事情在你面前無足輕重,你要接受輿論的指責(zé),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泯滅,這是個問題。
最后,不管你們怎么說,怎么做,要怎么對待我,無所謂了,生可以,死也可以,回顧我這一生我依然覺得我是幸福的,踏實實的工作著,過著自己的小日子,雖然有時會感到疲憊,但這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嗎?人終難逃一死,早死晚死都是死,就是死的方式各不相同,我就比較慘烈了,但是,無所謂了,死亡何嘗不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開始,再見了,各位!
我望著窗外的夜空,繁星閃爍,思緒穿過黑夜,我仿佛看到了另一個穿越時光而來的自己。
局外人讀后感知乎篇三
這本書很薄,幾天就能看完。說實話剛開始看的時候確實沒有什么吸引我的,作者敘述的節(jié)奏很慢,如同流水賬一般。一開始就是寫參加母親的葬禮,這樣的情節(jié)如果換做是我,多多少少會流露出一點對母親的感情。但作者沒有,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參加一個陌生人的葬禮。
到后來交了女友,結(jié)識了新朋友,最后在精神恍惚下殺了人。這一切他都在表明自己是局外人。
彌漫在《局外人》字里行間的悲憫與憤怒,偶爾露出冰山一角的歇斯底里似的黑色幽默,通過一件件充滿現(xiàn)場感的凡人小事串聯(lián)起來,以最傳統(tǒng)的小說形式呈現(xiàn)了一個最現(xiàn)代的故事:“一位毫無英雄主張、單純愿意為真相而死去的男人”,在荒誕世界里的掙扎與反抗。
主人公默爾索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他是一個三十歲的未婚男人,在公司當(dāng)職員,唯一的親人——媽媽住在養(yǎng)老院。
某一天,養(yǎng)老院發(fā)來電報通知媽媽去世,他前去奔喪,卻在守靈的時候抽煙、喝咖啡,跟人聊天、昏昏欲睡。他不知道媽媽的去世日期,記不清媽媽臨終時的具體歲數(shù),拒絕開棺看媽媽的遺容,葬禮的過程中沒有哭,也沒有在墳前默哀。葬禮結(jié)束后,為上床睡十二個鐘頭而感到喜悅。
他沒有強烈的愛憎,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在生活中隨波逐流,對切身利益漠然處之,什么事都秉持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以“無所謂”,“毫無意義”,“我不知道”的口吻對待一切的人,不是因為他的糊涂,而是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一切都是荒謬。他用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這世界上荒謬的一切,他用冷漠來偽裝自己,來抗?fàn)庍@個社會。
我記得他在死亡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們可以把我的肉體殺死,可是你們無法左右我的靈魂;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這就是他的反抗。
默爾索一個超脫物外、老實本分、對周圍社會無攻擊性的人。可正是這樣一個老老實實的人卻在社會的冷漠下被描繪為一個惡棍,冷漠的殺人惡魔,被法庭判罰公開絞刑。
作者加繆在《局外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他懷有一種執(zhí)著而深沉的激情,對于絕對和真實的激情”。他不是好人也不是一個壞人,他只是因為和世界格格不入而成為異端。這是鐘陽對他的評價。而對我來說他是一個勇敢的人,一個敢于挑戰(zhàn)社會的人,他的勇氣讓人敬佩。但,我想我永遠也成為不了想他那樣的人,應(yīng)該說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成為他。
我只是蕓蕓眾生的一員,我成為不了社會的局外人,不光是因為不敢,也因為不愿。
我們所生活的國家,也許會出現(xiàn)一些讓人很厭惡的事情,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體上我們活的很和平,沒有戰(zhàn)火的侵?jǐn)_。我們的法律相對公平,能讓我們在這個法制國家更好的生活下去,所以我們是幸福的,生活在相對和平的21世紀(jì)。
這樣的一個故事讓我想起了一個朋友說的話,他在精神病醫(yī)院和一個精神病人交談,他感覺這個精神病人語言流暢,思路清晰,交流了文學(xué)、哲學(xué)、經(jīng)濟、政治等各方面的學(xué)術(shù)問題,他都有獨到的見解,聊完后我的朋友受益匪淺,他問那個精神病人為什么在精神病醫(yī)院里。那人說了一句,誰說在里面的就是病人,更多的病人是在外面的人,我的朋友突然恍然大悟?;蛟S那個人在精神病醫(yī)院里才能更真實的做自己吧!
世界是偽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虛偽的追求形而上,你又憑什么如此真實坦誠?但是,因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價值。異己的世界里,你我皆為局外人。
世界規(guī)則在默爾索之外運行,給你我?guī)硪还蓾鉂獾谋贿z棄感。荒誕、悲涼、孤獨和排異來的如此簡單而迅速,在溝通無果后,我們更加孤獨,他人變?yōu)榱宋覀兊牡鬲z。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我們不能喪失對這個世界的希望和信心,英雄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熱愛生活,堅持自我的真實,才是存在或活著的最好理由!生存的無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時候就很荒誕。
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課堂上,成為局外人。乞丐在繁華都市,成為局外人。每個異類,在他的特定環(huán)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蕩在我們周圍,千千萬萬,每個孤獨的背影,詮釋了生存的荒誕和無奈。
局外人讀后感知乎篇四
《局外人》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這部小說于1942年出版,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品。
說實在的,這部小說大概的看了一遍,也沒看懂,有些云里霧里的感覺。小說開篇從主人公莫爾索的母親去世講起,不明白為何只因棺材已釘上,他就不愿看母親最后一眼,在追悼會時也沒有流一滴眼淚。正是這些原因,反而被進行了一場審判。也是作者要表達的存在主義哲學(xué)關(guān)于“荒謬”的觀念:世界對于人來說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
這本書買回來打來塑封,才發(fā)現(xiàn)既沒有前言和后記,也沒有作者簡介,通過手機搜索才知道,加繆是存在文學(xué),“荒誕哲學(xué)”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還有《鼠疫》,哲學(xué)隨筆《西西弗的神話》。加繆于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1943年,他結(jié)識了薩特和波伏娃,在哲學(xué)和戲劇方面的愛好使他們成為了親密的好友。1951年因為哲學(xué)論文《反抗者》與薩特等人進行長達一年之久的論戰(zhàn),最后與薩特決裂。
局外人讀后感知乎篇五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體與瞬間的雙重真相——生命的雙重真相。加繆懂得了他散發(fā)著生命熱度卻也必將腐爛的身軀,懂得了每一個一去不返卻無比珍貴的轉(zhuǎn)瞬光陰。
拒絕彼岸與來世,堅持立足于此時此刻此生場地。
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死亡、苦難、黑暗與荒誕是一個人在生命中的必須面對的事物,絕非生活最終的目標(biāo),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們并非盡頭,還需繼續(xù)深入,真到在荒誕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態(tài)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獲人之為人的尊嚴(yán)。
孤獨感每個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過完這一生,明明很看不慣別人怎樣怎樣,自己卻無動于衷,就在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中陷入虛無主義,喪失了生活的動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種荒誕。
來到這個世界必須要好好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努力過好自己平凡日子,縱使最終的離去沒有任何痕跡,但是自己本身真實的感受了世界的種種,有不負時光,好好活過,這種真實很確定很從容。
局外人讀后感知乎篇六
《局外人》乃加繆的文學(xué)黎明的第一道燦爛的光輝,前言里是這么評價的,而且對這部作品評價極高。
看了書自己去思考一番再去看前言或是后序甚至是封面或者封底的推薦語都覺得如雷一擊,劈到心坎兒里去了,佩服別人的思考的能力以及表達力。
這部作品呢,如譯者柳鳴九所言,揭示了司法對人性的殘殺度,是法律機器運轉(zhuǎn)中對人性、對精神道德的殘殺。而”我”在這一場對”我”的審判中,成了局外人,而”我”的性格及生活態(tài)度讓”我”成了這個社會的局外人。我對這本書比較感興趣的正是主人公那種淡然、不在乎的生活態(tài)度。真實地把握著自己生命的真理,只忠于自己。
這樣,“活”本身,就是唯一的真正的意義?對于“生”或“死”的存有希冀的探索,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吧。
局外人讀后感知乎篇七
魯迅講過一個故事,說有家生了男孩,抱給客人看??腿藗兗娂娬f祝賀討喜,主人高興之際饋以各種禮物。不成想,有個客人竟然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結(jié)果自然是遭到一頓痛打。這個故事跟《局外人》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某檔相親節(jié)目的一個場景記憶猶新。一位帥氣男佳賓被漂亮女佳賓相中,主持人問他接不接受。正當(dāng)大家滿心期待時,他卻含含渾渾地說可以先慢慢了解,場面一度非常尷尬。主持人曾評價這位男佳賓說:他內(nèi)心比較善良,考慮別人比較多(大意)。這位男佳賓是不是也可算個“局外人”?
魯迅的意圖很明顯,即諷刺人的虛偽,指出說真話的不易,討伐世道人心,只是他筆下的客人不合常情,難以讓人認同。加繆的《局外人》則將哲學(xué)思想融入小說,通過揭示現(xiàn)實生活的荒謬,高度肯定自由意志,向既有社會秩序和法則發(fā)出挑戰(zhàn)。他筆下的小說主人公具有虛無主義英雄的悲劇色彩,無論是從道德上還是情感上都容易引發(fā)讀者的共鳴。至于那個現(xiàn)代相親故事,則可證明“局外人”這一形象的普遍性、廣義性,以及它的不合常理和不近人情。
小說里有件細思極恐的事,就是每個人一定意義上都是“局外人”。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觀里,而對他人漠不關(guān)心,甚至施以邏輯詭辯、道德綁架等以使之順從,包括檢察官、法官、陪審員這些應(yīng)當(dāng)代表社會正義和良知的人。他們不過在例行其事,根本沒想過是草菅人命。即使是神父、女友以及其他友人,他們也不過遵從各自的信仰和欲望而已。正是由于人們荒謬地?zé)o視真實,甚至破壞真實,主人公才一步步被推向局外,直至死亡。這何嘗不是局外人對個體的一場集體謀殺?
讀《局外人》,能感受到真情實感的可貴和主人公對某種真實的忠誠。對于這種真實、這種忠誠,我們可能不認同,甚至鄙薄它、反對它,卻不能無視它。它所代表和體現(xiàn)的是人之為人的某種底線,即尊重每個個體的真實意愿,用孔子的話講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說主人公對于一切都感到虛無,而只相信確切和瞬間,他從不傷心絕望。因為“這是媽媽的一個想法,她常常說,到頭來,人什么都能習(xí)慣?!边@看似簡單平淡的生活經(jīng)驗,其實也是對真實意愿無從正常表達的一種無奈。
局外人讀后感知乎篇八
《局外人》講述了一個主角一步步從職員被審判成為一個死刑犯的故事。
原本,一切都和他沒有關(guān)系。他只是請了兩天的假參加母親的葬禮;只是不小心連上雙休日休了四天的假;因為和母親的疏遠,感情上的疏離,沒有在葬禮上流淚竟被當(dāng)作是后續(xù)蓄意殺人的審判結(jié)果的重要依據(jù)。葬禮結(jié)束后情感的壓抑,使得他想去游泳放松,又偶遇了傾慕已久的瑪麗;兩人互生情愫,度過了緊接著而來的周末,也成了判定他品行不端的利刃。與鄰居薩拉曼諾的交談,丟失的狗,主角給出的去寵物招領(lǐng)中心等待的建議,似乎又不停為他的冷血無情作出豐富的佐證。
一段段故事,一個個遇到的人,他們似乎并無關(guān)聯(lián),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薩拉曼諾會繼續(xù)尋找他的狗,繼續(xù)咒罵他的狗,繼續(xù)懷念他的妻子;瑪麗會遇上一個新的男友,墜入新的戀情;雷蒙德會繼續(xù)他的皮條客事業(yè),與另外一個或兩個女人發(fā)生糾紛,惹出另外的事情;馬森依然會為雷蒙德拔刀相助,亦如他的妻子也會依舊在院子里洗碗;機器一樣的小個子女人會去盯著另外一個又一個罪犯,不斷地打字記錄一樁樁新的罪行;塞萊斯特的飯店還是會經(jīng)營下去;那些阿拉伯人呢,可能會為了他們的同胞去傷害另外的人;牧師依舊會高高在上,審視一切信眾的靈魂,企圖用淚水和聲音感化他們。
可是,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在主角看來,似乎只有已故的母親在行將就木時分依舊想去找尋‘未婚夫’的這種從頭來過的希冀能夠解釋他的壓抑:他覺得自己是局外人,每個人都是別人的局外人,每個人都孤獨又自由地在自己的軌道上行走著。他是被審判的死刑犯,那么,其他人呢?他自己被堅定地審判成死刑犯的依據(jù)呢?他是出于防衛(wèi)開的第一槍,可是后面的三槍呢?又是誰賦予的誰審判另外的誰的權(quán)力呢?主角為什么又固執(zhí)地不肯與牧師交談呢?因為他根本就不認可自己被他人審判這件事。最后的情感爆發(fā),所有人都會審判,就連宣揚能夠?qū)捤∫磺械纳窀敢矔粚徟小?/p>
我們似乎都是無辜的,我們似乎都是有罪的??墒?,何為無辜,何為有罪?
讀完全書,竟然沒有任何漣漪,卻又覺得暗流涌動。一種彌漫全書的壓抑和絕望,對死亡的反思,對普羅大眾的觀察,似乎永遠不會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