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歸納經驗、提煉核心的重要工作。首先,要明確總結的目標和范圍。閱讀總結范文有助于我們提高對總結內容的理解和把握,進一步提升文章的質量和實用性。
河南春節(jié)篇一
202月18日至年2月24日調休,放假7日。
2月27日(星期六)、2月28日(星期日)分別公休調至2月23日(星期一),2月24日(星期二)。
2月28日(星期六)、3月1(星期日)日照常上班。
拓展閱讀:。
關于春節(jié):
春節(jié)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
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jié)曾專指節(jié)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后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新年才結束,春節(jié)俗稱“年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jié),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jié)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jié)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xù)至今,19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
春節(jié)風俗: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帧4汗?jié)貼“?!弊郑俏覈耖g由來已久的風俗。“?!弊种父狻⒏_\,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磷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鐘馗賜福鎮(zhèn)宅》、《鐘馗日歷表》、《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染涞牟噬戤?,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河南春節(jié)篇二
春節(jié)的腳步越來越近,年味兒也越來越濃。你知道河南春節(jié)習俗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河南春節(jié)習俗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夜飯過后,一家人圍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嘮嘮親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給長輩叩頭辭歲,長輩給晚輩發(fā)壓歲錢。全家人徹夜不眠,謂之“守歲’、“熬年”。守歲到五更時,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點燃香燭,一家人依長幼輩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澳旮!?。
大年初一有禁忌。
大年初一,河南人雞鳴即起,穿著新衣,競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行“接年”或“迎財神”之禮。而后,煮好餃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諱諸多,如掃地、倒垃圾、動剪刀、大聲喧嘩等都視為不吉利之舉。
中原南北東西擠廟會。
很難一句兩句話就說清楚廟會是什么,可是只要去河南大大小小的廟會上轉那么一圈,就立刻樂陶陶地明白了——廟會,首先得有座廟,在廟里安排一個值得信任的神;找個好日子來和神打個招呼,拜神祭祖的香火是不能少的;再給自己吃點什么買點什么,聽聽那些古老的傳說,再把傳說講給沒聽過的人……廟會很有意思,想體會廟會的樂趣,首先,你得不怕擠——不擠的廟會,肯定不是好廟會。
人民間傳統習俗“走親戚”
河南走親戚規(guī)矩甚多,歷時很長,貫穿了整個年節(jié)。初一之前稱拜早年,十六以后稱拜晚年,初一至十五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結束。拜年要先長輩、后平輩,先近鄰、后遠親。不同輩分和親屬之間在時間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習俗至今在河南民間廣為流傳。到長輩家拜年要攜帶酒肉、糖果之類禮品。長輩們根據自家的親戚情況,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約定俗成的時間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來。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頭之禮,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飯。
人民間傳統習俗“破五”
之所以稱“破五”,意為從此可以破除過年期間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餃子、放鞭炮之習相沿不變。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guī)矩,河南平頂山、許昌、南陽、寶豐一帶一般中午放鞭炮,不過破五不準吃面條或面稀飯,吃饅頭不準剩。
人民間傳統習俗偷燈頭兒。
正月十五豫南一帶,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的風俗,點燈盞時,鄰家子女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有的地方自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xù)燈”。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燈”,“面燈”或“燈饃”要收起打發(fā)“要飯的”,稱“舍神果”。
油炸肉丸+酥肉,安陽人每家過年必備菜之一五香鹵豬舌接下來就是老爸最拿手的硬菜了:紅燒鯉魚,那叫一甜、辣、香壯士饑餐——腐鹵肉,別只看長相,這肥而不膩。涼拌酸辣包菜,讓人吃了滿口留香~雖然春節(jié)期間美味佳肴眾多,但是小伙伴們也要注意健康飲食哦!
餃子。
除夕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在除夕吃餃子,有“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在河南人的年夜飯里,“餃子”絕對是重頭戲,沒有餃子的年夜飯是難以想象的。即使現在很多人年夜飯安排在餐廳、酒店,但在河南人的除夕團圓飯桌上,沒有哪一道菜可以蓋過餃子的風頭!將餃子從外圍一圈一圈地擺起,直到擺滿為止,民間俗稱為“圈福”。
魚
除了餃子外,魚,因“魚”和“余”諧音,有“吉慶有余”、“年年有余”的象征,也成了河南人除夕飯桌上的第二主角。紅燒鯉魚是最常見的一種做法。
每一位河南人,都會有一種燴面情結。小編一位河南朋友,一聽到燴面,眼睛立馬亮了。
胡辣湯。
在鍋中放入適量水加入高湯放入胡辣湯料、胡椒、辣椒等,大火讓其燒開;待鍋中水燒開后,放入羊肉、面筋。待羊肉、面筋熟后將適量面筋水倒入鍋中,燒至湯汁變稠時,放入粉條、蔥、精鹽、味精、醬油,文火熬制5分鐘即成;起鍋盛湯,依據個人口味放入適量香油、醋。
扣碗酥肉。
將豬肉洗凈、切成筷子條,一寸長;雞蛋、粉芡、面粉、油一起制成小酥糊,把肉拌勻;鍋里倒入油,油熱6成,將拌好的肉條入鍋炸至顏色稍稍變黃撈出、重油一次;把炸好的肉放入碗內,加入八角、花椒、蔥、姜、味精、高湯、鹽、料酒、醬油。上鍋大火蒸90分鐘,如果等不及,可用高壓鍋,十幾分鐘就好了。
河南春節(jié)篇三
2月4日是農歷節(jié)氣中的“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傲⒋骸边@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dd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的咬春的另一種食品就是蘿卜。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北方吃蘿卜,河南的大部分地域也都傳承這一習俗.南方吃生菜與吃蘿卜有同樣的意義。同時,在立春時,還有春宴用的春盤。春盤有專用蘿卜做的,也有用五種辛辣蔬菜做的五辛盤。五辛的一種解釋是蔥、蒜、椒、姜、芥。實際上,食五辛不僅可以驅寒,還可以殺菌,也是古人的養(yǎng)生健身之道。
立春時的穿著也是有講究的。官方迎春穿青衣,戴青色頭巾。清代官員要穿吉服或者朝服。老百姓穿什么呢?那就花樣繁多了。
青年婦女頭戴彩花,稱為春花。孩子則除了穿花衣以外還要放炮。兒歌說:“新年到,新年到,閨女要花兒要炮”。除春花外,還有春燕、春蝶和春蛾,這些紙做的飾物都一起上了少女的頭。燕子是春天的象征,也是吉祥的象征。如果誰家有燕子來做窩,不僅象征吉祥,而且還象征多子多福。古時,人們把多子多福看成是門第興旺的表現,沒有計劃生育這回事。
孩子不光放鞭炮,也得穿戴點什么。于是布做的春雞和春娃就上了孩子的帽子和衣服?!半u”與“吉”諧音,因而也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迎春禮中的春杖也被婦女微縮后戴在頭上。真正的春杖是官方鞭春用的,沒有老百姓的份兒。百姓便把微縮的春杖戴在頭上,也就算是重在參與了。朝廷迎春時旗幟為青色,老百姓也就把青色的小旗戴在頭上了。
人在立春時要打扮,房屋也不能虧待了。于是有人寫了“宜春”二字,貼于房門之上。再發(fā)展一下,“春”字、“福”字、“壽”字也都上了門。直到現在,元旦春節(jié)期間仍然“?!弊譂M天飛,還要倒貼,告訴人們“福到了”。
人打扮了,房屋打扮了,于是牛也跟著打扮起來,馬也沾了光。牛角、馬耳上有了紅布,或者用紅綠色搽牛角。古人認為,紅色不僅象征吉祥,而且可以驅邪避災。
河南春節(jié)篇四
一個明媚的春天,又不知不覺地來臨了。
“唉,屈指一算,足足有7年了,河南河北什么時候才能收復啊!”我數著手指,不禁嘆息道。我低著頭,如往常一樣在大街上行走。我沉思著,一歡呼聲打破了我的深思。我抬頭看了看,只見那位先生眉開眼笑,手舞足蹈,在街上大叫:“薊北收復了,薊北收復了!”我心中不禁感到一喜,卻又還半信半疑。我急切地想知道事情的真假。這時,遠處傳來了鑼鼓聲,原來,是官軍們在慶祝。慶祝?難道是?我奔向前去,詢問官兵:“為什么這么熱鬧,難道?”還沒等我說完,官兵就說了:“薊北收復了!”我得知此事為真,眼眶里準備的淚水早已流淌而過,灑滿了衣裳。
我奔跑著回到家中,將這一喜訊告知了妻子。正在織布的妻子聽到了,馬上停下了手中的活。臉上的憂傷頓時消失了。我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手舞足蹈,隨手將詩書胡亂地一卷,高興得簡直是要發(fā)狂一樣。
蔚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襯著清澈的湖水。這是一派風景如畫,多么美好的景?。『挽愕娘L,吹著我的臉,我與朋友們在明媚的陽光下放聲高歌,暢飲美酒,一起談笑風生。我多么想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正好返回故鄉(xiāng)。
一路上,樹木郁郁蔥蔥,鳥兒齊聲高歌,小船從巴峽出發(fā),穿過襄陽便直奔洛陽!
今天,劍外的天氣十分晴朗,枝頭上的小鳥嘰嘰喳喳地叫著,河里的小魚快活地游來游去。
河南春節(jié)篇五
湯陰過去家家都要蒸月餅(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圓餅狀,再用木梳、頂針一類的工具按上幾個圖案),中秋夜月上樹梢時,開始用月餅、水果之類供奉月亮。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百姓經濟寬裕,市場上月餅品種繁多,多數人家已不再蒸月餅,上供時用買的月餅和水果。供過后,要把月餅分給家人吃,以圖吉祥團圓。
河南中秋節(jié)的習俗有:夜設茶果月餅焚香祭月。
南陽地區(qū),舊時中秋節(jié)夜設茶果、月餅于庭院,焚香祭月,稱為“圓月”,以示秋季豐收,合家團圓之意?,F“祭月”之俗不存,但八月十五吃月餅,走親串友之俗日盛。“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節(jié)倍思親”之語,說明了人們對這一節(jié)日的重視。
河南中秋節(jié)的習俗有:面向月亮許愿。
在鞏義,節(jié)前人們向親友饋送月餅,全家團圓:殺雞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內設案,擺月餅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許愿,這叫“愿月”。此外,在駐馬店地區(qū),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餅的風俗。
河南春節(jié)篇六
1月27日至202月2日調休,放假7日。
1月27日(星期五,農歷除夕)、
1月28日(星期六,農歷正月初一)、
1月29日(星期日,農歷正月初二)為法定節(jié)假日。
2月3日(星期五)、2月4(星期六)日照常上班。
臘月初八,臘八粥“送信兒”這個吃,吃的就是“臘八粥”。
每年臘月初八這天,老北京人家會熬一鍋“臘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紅棗、葡萄干、桂圓等多種雜糧干果,寓意“五谷豐登”。
熬得粘糊糊,香噴噴的“臘八粥”,在舊時是用來供奉神靈“灶王爺”的。過去食為天,灶王爺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臘八粥”,老北京會自家熬上一鍋,鄰里之間相互贈嘗,然后一家人團聚,盡情享用,其樂融融。
喝了這給年“送信兒”的“臘八粥”,老北京這就步入了過年的日程。購吃食,買新衣,備年貨,規(guī)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兒的到來。
細心的同事還指出,這“送信兒”還有另一層意思:自臘八節(jié)這天起,“放賬的開始收賬,欠債的必須還錢”。如此,既給那些放賬的一個討債的理由,又給那些欠債的提個醒兒,別死賴著不還,難不成還要把這賬熬成隔年飯?出來混遲早要還,最好年前一把還清,也好一身輕松過新年。
臘八這天,老北京人也不會忘記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備在大年初一時吃餃子佐食,這蒜就俗稱“臘八蒜”。
日子一年年過,這熬“臘八粥”與腌“臘八蒜”的習俗,在如今的北京城還很盛行。
我這外地人,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臘八,嘗到了老北京送的“臘八粥”。濃稠的甜粥,裹著老北京過年的第一縷香味兒。
臘月二十三,“糖瓜兒粘”
臘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過年帷幔的真正拉開,俗稱“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經的“大年”不遠了。
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個“二十三糖瓜兒粘”的說法。所謂“糖瓜兒”,就是用麥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爺給哄開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兒一甜”,便給這家人家?guī)フ甑谋佑樱桨部堤?又一說,那糖瓜兒是拿來粘住灶王爺嘴的,以糖封口,見了玉帝干脆一言不發(fā),防他言多必失。
“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p>
“掃房日”就是大掃除,不過可不像我們學生時代掃掃地、擦擦窗那么簡單。老北京除了徹底清掃屋里屋外平日掃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網,還有換年畫,粉刷糊裱墻壁等工作要做。
“糊窗戶”的景象,現在在北京市區(qū)怕是很難再現了,所以策劃部的同事建議改成“擦玻璃”得了。老北京四合院兒都是木窗戶,過年前得糊上白凈的新窗紙,窗戶上還要貼上“?!弊?、窗花、剪紙,掛上“吉祥結”之類的象征平安如意的手工藝品掛件。
遙想當年家家戶戶紅艷艷的景象,過年的熱鬧不難想象。而這天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給自家的各道門上貼上紅紙黑字(金字)的春聯。春聯一出,年的氛圍就頓時濃烈了。
“燉大肉”、“殺公雞”、“發(fā)面”、“蒸饅頭”,一天一項,是這工程浩大的過年倒計時中,香噴噴的環(huán)節(jié)。在那飲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種妙不可言的誘惑。這種讓身心溫暖的追求,是我兒時活色生香的記憶,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減肥為本的年輕人,不知還能否體會。
按照老北京的規(guī)矩,這些豐盛的過年飯菜,必須提前做好。因為老北京有個忌諱,在歲月新舊交替之際,是不能動刀的,否則不吉利,會招災惹禍。
除了刀,連剪子針線也一概別動,免生口角,免長針眼。這么多禁忌,還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準備停當。直到“破五”(過完大年初五)之后,才能動刀剁肉切菜。
大年三十兒,“熬”一宿。
大年三十兒是過年的最高潮,所有的積聚和準備,仿佛都是為了這一天的“狂歡”。不過在含蓄沉穩(wěn)的老北京這里,這“狂歡”因為京味兒的家常質樸,而備添實在。
在這一天,老北京必須將吃剩的藥渣拋到門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藥方燒掉,據說,如此可以“丟百病”。
此外,家里要備酒宴,穿新衣,鄰居親朋相互探訪拜年,晚輩叩拜尊長,俗稱“辭歲”。尤其是新婚的夫婦必須在丈母娘家“辭歲”,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守歲直到天明,可還不能就寢。洗漱順溜,收拾干凈利索了,還得給長輩作揖拜年,磕頭送祝福去。
大年初一小孩子最喜歡的,這作揖磕頭,可以換來一個個壓歲錢紅包。新年從這一天開始,孩子們打開那新年的紅包,也打開紅紅火火的一年。
春節(jié)習俗趣事。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一頂新氈帽!”老北京人過年,一般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xù)到元宵節(jié)后。
舊時北京的一首民謠中說:老婆老婆你別讒,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p>
臘月初八,家家熬臘八粥,傳說這天為佛祖得道之日。當年釋迦牟尼用缽化緣,化得五谷雜糧充饑,后人為了紀念他,在每年的臘月初八也用多種米、豆熬粥供佛。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灶儀式,人們在灶君神像前供上關東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爺“上天”。人們如此尊重這位灶君,是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之后,人們開始準備過年。家家都要徹底清掃,準備干干凈凈過新年。門上貼門神,門框上貼春聯,門楣上掛“掛箋”,門前插芝麻秸,屋內窗上貼剪紙,墻上貼年畫。
除夕和初一是春節(jié)的高潮。當時的舊俗很多,既不許動剪刀,也不許說不吉利的話。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時傳來“送‘財神爺’的來了”聲音,于是家家戶戶都有人跑出門外,以幾枚銅元請過“財神爺”,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來。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覺,叫做“守歲”。大家圍爐共坐,笑語喧闐,喜上眉梢,歡騰室內,小孩子們則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時,合家坐到一起吃“更歲餃子”,即開始了新的一年。
北京春節(jié)期間,另一番盛況就是廟會和民間組織的各種花會。舊時的北京城內及郊區(qū),共有七百余座廟宇,春節(jié)期間,大小廟宇均向香客、游人開放。在廟內及門前設有集市,稱做廟會,北京廟會以白云觀、大鐘寺、東岳廟等處最為著名。郊區(qū)的花會在春節(jié)期間最為活躍,幾乎村村都有,花會表演的項目繁多,有高蹺、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會、獅子、小車、竹馬等。有些村子還要搭上大棚,懸燈結彩,表演各種節(jié)目。
喜氣洋洋的氣氛,五顏六色的年畫,劈啪做響的鞭炮和人們暖融融的心情交織在一起,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和溫暖。
臘八。
臘八,即舊歷十二月初八日,是漢族傳統節(jié)日。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中說:“十二月臘日也……獵禽獸以歲終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漢代以冬至后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南北朝時始改為十二月初八日為“臘八節(jié)”,古時的春節(jié)實際上從這一天就開始了。民謠說:“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徒中稱臘八為“成道節(jié)”。民間有熬粥供佛、饋送親友鄰居、自食,以及有來泡“臘八蒜”的風俗習慣。
掃房。
古代把春節(jié)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后來逐漸演變?yōu)槟杲K的衛(wèi)生大掃除了。據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老北京的童謠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掃房以后,全家就要開始籌辦年貨,請香蠟紙碼、供品,寫對聯、剪窗花、買掛錢、年畫、鞭炮……準備過年了。
祭灶。
灶神,俗稱“灶王爺”。據《準南子》說,黃帝、炎帝“死作灶神”,職司人間善惡。清末明初以來,北京市面?zhèn)饔兴^善書,其中有“灶王爺”說:“灶王留下一卷經,念與善男信女聽。我神姓張名自國,玉皇封我掌廚中。來到人間查善惡,未從做事我先清。”民間盛傳:“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認為灶王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jiān)督善惡之神,每年臘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報告所住之戶的善惡言行,所以當二十三晚上給他送行時,就用江米或麥芽做成的糖來粘住他的嘴,“意為塞滿口,使上天不得多言也”(《中華全國風俗志》),或貼上一副對聯,要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祭灶是舊歷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
年前的市肆。
從頭年的臘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進入春節(jié)的節(jié)日狀態(tài)?!毒┒硷L俗志》記載:“市中賣年貨者,棋布星羅。如案幾筆墨,人從作書,則賣春聯者,五色新鮮,千張弦目,則賣畫副則以及蘆棚鱗次,攤架相依,則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積滿道,各處皆然”。點綴渲染節(jié)日氣氛的行當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各畫棚子售年畫;對子攤寫賣聯對、橫批、門心、抱柱、斗方、春條、佛對;買掛錢的,賣元寶的,賣供花的,賣絨花、絹花的,賣松木枝、芝麻秸的,賣燈籠的,賣關東糖的,賣雜拌兒的,賣花炮的,……一應俱全。
除夕。
舊歷臘月三十日為除夕,俗稱大年三十,人們送舊迎新的主要活動都集中在這一天進行,春節(jié)達到高潮,最為隆重、熱鬧。為了點綴點景,烘托“納福迎新”的氣氛,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門心、請條,用紅紙寫上“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抬頭見喜”、“全院生輝”、“槽頭興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歡樂,人口平安”、“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喜慶、吉利話。還要貼門神,貼掛錢等。
過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龕或神像,到年禧,要在佛龕神像前上供,供品有蜜供、套餅、面鮮、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飯、素餃子或饅頭等蒸食、素炒菜等。家宅六神,如灶王、財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燒香。因灶王爺臘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去了,這一天要請一張新的灶王爺像貼上,以便常年奉祀“保平安”。年禧是還有祭祖的風俗習慣,以體現“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除夕晚上舉行家宴。老北京小年禧飯菜吃喝,主食、菜肴都有傳統的固定套子。主食以水餃為主。除夕晚飯家人要齊,所謂“團圓飯”。菜飯盡可能豐富些,預示來年豐衣足食,席間要多說彼此祝愿的話,充滿歡樂氣氛,這頓飯可以慢慢吃,有的一直吃到深夜,接下來“守歲”。
按傳統習慣,飯后至夜間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寢,要“守歲”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辭舊歲之際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的有為祝老輩正年益壽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
接下來就是舉行接神和團拜活動。
進入子時(夜十二點后)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輩主持,按《憲書》上說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財神、福神,以及陽貴、陰貴諸神的方位,主持人舉香率眾到院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禮節(jié)程序后,全家進行團拜,首先給老祖宗磕頭拜年,然后長輩們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輩們的拜年,行頭叩首禮,說些祝愿的吉祥話,長輩們照例要給未成齡的小輩們一些“壓歲錢”。
元旦。
正月初一日為元旦,親友、同事中的“官客”(男人)互相拜年?!疤每汀?婦女)要等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清代,官員們元旦互相拜年,是一種不成文的禮節(jié),又是逢迎上司、聯絡同事的機會。為減少往來途勞,興行“團拜”。清?藝蘭生《側帽馀譚》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孰鄉(xiāng)情,誠善舉也,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泵駠院?,機關、團體的“團拜”更為盛行。民間的互相拜年范圍很廣,形式多樣,如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親則不限前后;對同事、朋友禮節(jié)性的拜訪,對人家欠情的作感謝性的拜訪,對左鄰右舍平時常有交往的作串門式的抱拳說“恭喜發(fā)財”等。
祭財神。
財神是多階層普遍信奉的神靈。正月初二早晨,老北京住戶和商號都要祭財神。
開市。
從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鋪戶都上起護窗板和一些繪有《水泊梁山》、《桃園三結義》、《精忠報國》等連環(huán)畫的窗簾,表示過年休息。過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過去了,一些店鋪就舉“送神”禮,放鞭炮,在熱烈的祝愿氣氛中打開護窗門,露出事先貼好的“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紅對聯,開始正式營業(yè)了。
人日。
舊歷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jié)”,或曰“七元”。這個古老的節(jié)日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道教認為,“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馬,始生人?!睗h人東方朔的《占書》中說:“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認為正月初七如果天氣晴朗,則謂吉祥,主一年出入順利,人口平安,若陰晦則兆災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測陰晴的活動,“人日”這一天要吃春餅(一種雙層的荷葉餅)卷“盒子菜”(醬肘子、小肚等熟肉菜),并且剪餅于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傳范圍越來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見了。
順星。
河南春節(jié)篇七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華56個民族,56種風俗。每個民族都有與眾不同的民風民俗,咱們中國,最鮮為人知的,就是春節(jié)了。
我們這里的春節(jié),從臘月中旬,人們都開始準備了,臘月里,家家要掃房子,喝臘八粥,吃豆腐,買新衣,貼對聯等等,一些從古代傳下來的民俗。孩子們在這個月里,第一件大事就是,買一些自己喜歡的玩具和朋友一起玩,第二件大事就是,買一些自己喜歡的零食,和朋友們一起分享。
臘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了,或是大年三十。在那天啊,是春節(jié)的第一個高潮,人們在當天,要吃餃子,掛燈籠,還要貼福字,貼春聯。白天,街上人山人海,都是出來玩的。下午,都要趕回老家吃年夜飯,燃爆竹。晚上,家家戶戶都亮著燈,基本沒什么人睡覺,都在看春晚,守歲。
除夕過后,就是大年三十了,春節(jié)的又一個高潮到了,也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節(jié)日,因為,在當天爺爺奶奶要給我們發(fā)壓歲錢,我們一般都要先給爺爺奶奶磕頭,然后再發(fā)壓歲錢。到了中午或者下午,人們還要串親戚,買各式各樣的禮物送給親朋好友,每家都要迎客人,人們互相拜年,互相問好。還有一些大人們領著小孩逛街,吃好吃的玩好玩的。
到了正月十五,十六,春節(jié)的最后一個高潮,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要吃元宵,賞花燈。正月十六,在我們這里,是小年,正月十六,人們要去逛街,體驗春節(jié)的最后幾天。
正月十七,十八到了春節(jié)的殘燈末廟,學生上學了,大人們上班了,又回歸到了原來的模樣,春節(jié)就這樣結束了。
我相信,中國的民風民俗,一定會源遠流長,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河南春節(jié)篇八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吃南瓜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标P于該節(jié)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還有很多。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河南人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y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睎|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yī)。后毅然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其返鄉(xiāng)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y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河南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河南各種餡兒的餃子,個兒大、餡兒足,是河南人在冬至里最好的一口。河南省省會鄭州還有“燴面之城”的雅號,在滿街的燴面館,尤其是在老字號,點一碗羊肉燴面,點一碗三鮮燴面,也許,你會把河南人這一物種看得更加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