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基本的文言現(xiàn)象: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以及而、之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2)、理清文章結構脈絡,并體會文章比喻論證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誦讀,理解文意,背誦全文。
(2)、培養(yǎng)學生自己整理歸納積累文言知識點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學習理解荀子的學習觀。
【學情分析】
這是學生進入高中以來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習,在初中,對文言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例如對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現(xiàn)象也已經有所接觸,但傳統(tǒng)的初中文言教學忽視了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yǎng),往往是以教師的講授配合教學參考書的使用,學生在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上有所欠缺,由此,進入高中后文言學習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匯。
(2)、把握文章整體結構。
(3)、學習文章中比喻的論證手法以及比喻的內在聯(lián)系。
【教學方法】
由于這是高中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因此在教學方法上除了通過串講,掃除字詞障礙外,還要特別注意采用示范教學,教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為高中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同時適當?shù)倪M行課外材料的補充,拓展知識面。
【教學媒體】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資料,同時印發(fā)相關材料,供學生課外習作與練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結束了關于青春話題的思考,今天我們要來進入一個新的專題的學習——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有哪些呢?大家把課文翻到目錄。我們看,在這個專題中,編者設置了兩個版快,分別是:求學之道和經典的力量,前者要求我們學習,后者是要我們多讀,所以學習和閱讀就是我們獲得教養(yǎng)的兩種有效的途徑。那么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我們這位兩千多年前的老人是怎樣來為我們論述學習的。
(二)、新課教學
1、作者介紹(配合ppt展示)
大家看注釋1,請個同學來念一下。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名代表,大家在以前還學過哪些儒家的代表,孔子(仁)、孟子(仁政),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位荀子雖然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處在戰(zhàn)國末期,政治上的**造就了學術上的活躍,此時,諸子百家學說都已經形成,所以荀子就有了借鑒和批判的條件和可能。那么在思想上,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觀點,他反對迷信,認為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人可以憑借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規(guī)律,我們說這里他已經具備了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另外,荀子還提出了一個直到現(xiàn)在還廣受爭議的話題:人性本惡。荀子認為人生來是惡的,只有通過后天的努力學習,才可以積善成德,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之所以如此看中學習,在他和他門徒共同編寫的這部書籍里把這篇〈勸學〉放在第一卷的第一篇,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
2、解題
上面我們提到了荀子對于先秦的文學有了一定意義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當然不僅僅體現(xiàn)在思想上,在文體上也有所顯現(xiàn)。比如大家還記得我們在學孔子的論語的時候有沒有標題啊?是沒有標題的,我們把這種文體稱為語錄體。而從荀子開始,這類論說文開始有了獨立的標題,那么大家首先來說說這個標題“勸學”是什么意思?!獎衩忝銊畹囊馑?。也就是說文章是荀子要來勸勉我們學習,那么下面我們就要來看看荀子是如何來鼓勵我們學習的。
3、研讀課文
(1)、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其余同學仔細聽,幫他糾錯,同時ppt展示難字生字。
槁(gǎo) 跬(kuǐ) 跂(qì) 鍥(qìe) 鏤(lòu) 楫(jí) 參(cān)
(2)、通讀過課文后,大家能不能把最能表現(xiàn)文章中心的句子找出來?——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就是荀子整片文章的中心。大家注意在這里的“可以”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可以”是不是同一個意思?這里可以應該當成兩個單音節(jié)詞來理解?!翱伞笔侵浮翱梢浴?,而“以”應作介詞解釋,但這里它的介詞功能被弱化了,只起到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同學們在學習古文的時候要注意,一般來說古漢語多單音節(jié)詞,我們在理解過程中要注意逐個逐個字進行解釋,比如無以,沒用用來……的方法。又比如妻子,今天我們說妻子是專指愛人,而在古漢語中,妻子是指妻子和孩子。我們說妻子就是一個古今異義的詞,這樣的詞還有很多,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經常會碰到,大家要注意整理和積累。落實古今異議這個語言點。下面我們回到課文,荀子開門見山就擺出了觀點,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下面我們就要來看看他為什么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他究竟從哪幾方面來論述這個問題?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二
荀子《勸學》
【荀子《勸學》人教課本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 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 言,不知學問之大也。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 “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恭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鄙衲笥?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 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 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 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教m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 ,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一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 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 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 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枝而窮。詩曰 :“一尸一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惫示?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 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 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舍之,禽一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 ,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 ,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 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 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 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口贊〕。傲,非也;〔口贊〕,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簡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 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 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 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飧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 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苦者,勿告也。告苦者,勿問也。說苦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 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 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 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 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 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謂之成 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三
荀子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左應為“車”,原字已廢除)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鄙衲笥诨?,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生非異(生,通“性”,資質、天賦)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曬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異義
1.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參 古義:檢驗。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加入。
3.假 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4.金 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子,黃金。
5.爪牙 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6.用心 古義:因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7.繩 古義:墨線。例:木受繩則直
今義:繩子,繩索。
8.跪 古義:腿腳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義:跪下
9.疾 古義:疾勁,強,大,這里指聲音宏大 。例:聲非加疾也
今義:疾病
10.致 古義:達到(而致千里)
今義:贈送,給予
11.寄托 古義:這里指藏身(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今義:大致指心靈、精神的某種依靠
詞類活用
①名詞做狀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②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③動詞的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名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④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guī)(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3. 積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詞用作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直:變直,形容詞用作動詞)
⑥形容詞作使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數(shù)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一:數(shù)詞用作形容詞,專一)
⑧動詞作名詞
輮使之然也 (輮:動詞做名詞,使彎曲的作法)
一詞多義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詞,不譯。引進作用)
(3)取之于藍 (從)
2.而: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遞進關系,并且)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并列關系,而且)
(3)終日而思矣 (表修飾)
(4)而見者遠 (表轉折)
(5)鍥而舍之 (表假設或承接)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連詞,表轉折關系,卻)
(8)鍥而不舍(表假設,如果)
⑼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詞,指……的人)
(2)不復挺者(……的原因)
4.焉:
(1)風雨興焉(兼詞,“于之”,意為在這里)
(2)圣心備焉(語氣詞)
5.利:
(1)金就礪則利(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
(2)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音節(jié)助詞)
(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代詞 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8.疾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強)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絕
(1)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次絕境(《桃花源記》) 與世隔絕
(3)以為妙絕(《口技》) 極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橫渡
(5)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 斷絕關系
10.強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強壯
(2)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有余
(3)乃自強步,日三四里(《觸龍說趙太后》) 勉強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四
荀子 勸學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荀子認為,學習可以增長知識才干,修養(yǎng)品德氣質;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要學習儒家經典,同時要善于向求賢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學習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作品原文
君子1曰:學不可以已2。
青,取之于藍3而青于藍4;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5,輮6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7。雖有槁暴8,不復挺9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10則直,金11就礪12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1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14,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15,不如須臾之所學16也;吾嘗跂17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18也。登高而招19,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20;順風而呼,聲非加疾21也,而聞者彰22。假輿馬者23,非利足也24,而致25千里;假舟楫26者,非能水27也,而絕28江河。君子生29非異也,善假于物也30。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31羽為32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33,風至苕折34,卵破子死。巢非35不完也,所系者然36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37。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38,君子不近,庶人不服39。其質40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41。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42而近中正43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44。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45,柔自取束46。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 食 埃 土 ,下 飲 黃 泉 ,用 心 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鼯鼠五技而窮?!对姟吩唬骸笆F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贝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詞句注釋
1. 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2. 學不可以已(yǐ):學習不能停止。
3. 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蓼(liǎo)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形,干時暗藍色?;ǖt色,穗狀花序,結瘦果,黑褐色。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于:從
4. 青于藍:比蓼藍(更)深。于:比。
5. 中(zhòng)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
6. 輮(róu)以為輪/輮使之然: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一種手工藝)。以:把。為:當作。然:這樣。
7. 規(guī):圓規(guī),測圓的工具。
8. 雖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曬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干。槁暴,枯干。
9. 挺:直。
10.受繩:用墨線量過。
11. 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12. 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13. 參(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對照反省自己。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詞,于。博學:廣泛地學習。日:每天。知(zhì):通“智”,智慧。明:明達。行無過:行動沒有過錯。
14. 遺言:猶古訓
15. 吾嘗終日而思矣:每天,時時刻刻思考
16. 須臾之所學也:在極短的時間內所學到的.東西。須臾(yú):片刻,一會兒。
17. 跂(qǐ):抬起腳后跟站著。
18. 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
19. 招:招手。
20.而見者遠:意思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而,表轉折。
21.疾:快,速。這里引申為“洪亮”。
22.彰:明顯,清楚。這里指聽得更清楚。
23. 假:憑借,利用。輿:車廂,這里指車。
24. 利足:腳走得快。
25. 致:達到。
26. 楫:槳。
27. 能水:指會游泳。
28. 絕:橫渡。
29. 生(xìng)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天賦,資質。
30. 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31. 以:用。
32. 為:作為。
33. 苕:蘆葦?shù)乃搿?/p>
34. 折(shé):同”折(zhé),折斷。
35. 非:并非。
36. 然:表原因。
37. 蓬生麻中: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會變得和土一樣黑。蓬:蓬草。麻:麻叢。涅:黑色染料。比喻生活在好的環(huán)境里,也能成為好人。[3]
38. 滫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
39. 服:穿戴。
40. 質:本質。
41. 所漸者然也:被熏陶、影響的情況就是這樣的。然:這樣。
42. 邪辟:品行不端的人。
43. 中正:正直之士。
44. 蠹dù:蛀蝕器物的蟲子。
45. 強自取柱:謂物性過硬則反易折斷。
46. 柔自取束:柔弱的東西自己導致約束。
47.興:起。
48. 焉:于之,在那里。
49. 淵:深水。
50. 蛟:一種似龍的生物。
51.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積累善行而養(yǎng)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得,獲得。而,表因果關系。
52. 跬(kuǐ ):古代的半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
53.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54. 騏驥:駿馬,千里馬。
55. 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到達。)“駑馬十駕”后漏說一句,可能是“則亦及之”。駑馬,劣馬。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
56. 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57. 鍥(qiè):用刀雕刻。
58. 金石可鏤(lòu):金:金屬。石:石頭。鏤: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
59. 用心一也:(這是)因為用心專一(的緣故)。用,以,因為。
60. 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wèi),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
61. 螯:螃蟹的大鉗子。
62. 躁:浮躁,不專心.
蟹六跪而二螯:螃蟹有六只爪子,兩個鉗子
圣心備焉(句末語氣詞)
于:取之于藍(介詞,從)
而寒于水(介詞,比)
先俟于門外(介詞,在)
善假于物也(介詞,對于)
利:金就礪則利(形容詞,鋒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形容詞,走得快)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五
勸學荀子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荀子認為,學習可以增長知識才干,修養(yǎng)品德氣質;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要學習儒家經典,同時要善于向求賢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學習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左應為“車”,原字已廢除)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贝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六
勸學荀子全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对姟吩唬亨禒柧?,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对姟吩唬菏F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抖Y》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凇⒍g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飡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对姟吩唬悍私环耸?,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七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左應為“車”,原字已廢除)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鄙衲笥诨?,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对姟吩唬骸笆F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贝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八
1.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2.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蓼(liǎo)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形,干時暗藍色。花淡紅色,穗狀花序,結瘦果,黑褐色。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于:從
4.青于藍:比蓼藍(更)深。于:比。
5、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
6.輮以為輪: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一種手工藝)。以:把。為:當作。
7.規(guī):圓規(guī),測圓的工具。
8.雖有槁暴: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干。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繩:用墨線量過。
11.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12.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參省乎己:對自己檢查、省察。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詞,于。博學:廣泛地學習。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達。行無過:行動沒有過錯。
14.吾嘗終日而思矣:而,表修飾
15.須臾:片刻,一會兒。
16.跂:踮起腳后跟站著。
17.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
18.而見者遠:意思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而,表轉折。
19.疾:快,速,這里引申為“洪亮”,指聲音宏大。
20.彰:清楚。
21.假:借助,利用。輿:車。
22.利足:腳步快。致:達到。
23.水:指游泳。名詞,用作動詞。
24.絕:橫渡。
25.生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天賦,資質。
26.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27.興:起。
28.焉:于之,在那里。
29.淵:深水。
30.蛟:一種似龍的生物。
3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積累善行而養(yǎng)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得,獲得。而,表因果關系。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
33.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34.騏驥:駿馬,千里馬。
35.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駑馬,劣馬。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鍥:用刀雕刻。
38.金石可鏤:金:金屬。石:石頭。鏤: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這是)因為用心專一(的緣故)。用,以,因為。
40.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wèi),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說,“六”虛指。這兩說高中課本中沒有提到)
41.螯:螃蟹的大鉗子。
42.躁:浮躁,不專心。
43.神明:精神智慧
44.跪:腳
45.滫:污水
46.勸:鼓勵。
47.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48.彰:清楚,明顯。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九
荀子勸學優(yōu)秀教案
一,說教材
《勸學》位于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說》構成了“求學之道”這一模塊.
《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去學習的散文.也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含義,對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提高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幫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tǒng)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習慣.《勸學》是新課標規(guī)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里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lián)系
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 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啟發(fā)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因此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煉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參照注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布置課前作業(yè),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導入課題激發(fā)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注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閱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復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為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fā)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 (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為下節(jié)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提高改變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態(tài)度積累堅持專一
注意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為主線.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成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搖籃.
歸納總結
這節(jié)課以閱讀為基礎,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為實踐模式,是一節(jié)實施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教學總結:
上完《勸學》這節(jié)課后,我也認識到,這次教學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回憶起來感到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現(xiàn)做一下總結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將優(yōu)點繼續(xù)發(fā)揚,將缺點加以克服。 我在本節(jié)課備課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首先采用激趣導入法引導學生復習那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鼓勵學生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出示了格言警句。(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及時當勉礪,歲月不待人。)
文言文教學講究學生的學以致用,學生有時不愿意學習文言文的原因除了需要識記的知識太多不容易掌握之外,還在于許多學生認為文言文與我們所處的時代距離太遠,對于實際生活無用。針對這個問題,我設計了一個翻譯的環(huán)節(jié),把《勸學》中沒有選取的一段寓意深刻的文字給學生展示出來并要求他們翻譯。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第一讓學生更全面的了解《勸學》及荀子的個人思想。其次深入分析文本,將文章中出現(xiàn)的重點實詞、虛詞以及文言句式進行細細分析,重點分析文章正反兩方面闡述學習的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強調積累的重要性。
學習文言文,目的不僅僅在于寫作,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那么什么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將文言文譯成流利的現(xiàn)代漢語,也不是能對文言文中的語句作語法分析,而是讀文章試著弄懂或者經過查詞典、會意而后懂。有時進行點翻譯練習或語法分析不過是達到讀懂的一種輔助性手段。
這節(jié)課,我是以“讀”為基調,即朗讀、誦讀、背誦。當然,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在“讀”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幫助他們掃清字詞句的閱讀障礙,引導他們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這對誦讀課文、理解課文、背誦課文,提高閱讀鑒賞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幫助。為了使誦讀收到實效,首先要善于根據(jù)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特點,啟發(fā)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使學生產生自覺誦讀的要求;其次,在誦讀練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難點時,要指示學生運用各種記憶的因素去解決它們,毫不動搖地要堅持做到當堂成誦。
但是這節(jié)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例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沒有被完全調動起來;對文本內容講得多,耽誤了時間;指導朗讀,練習朗讀時間也多,造成講述后面內容時時間緊張。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在指導學習方法,課前預習,查閱資料方面還要加強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
荀子《勸學》優(yōu)質教案
荀子《勸學》優(yōu)質教案
教學目標:
1 掌握和積累“中”“參”“知”等文言字詞,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
2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3 體會學習的重要性,感悟人生道理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意,學習比喻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荀子的“性善論”導入,提出荀子如何勸學的問題。
二、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在聽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跟著錄音默讀這篇課文,注意字詞的讀音,朗讀的節(jié)奏和停頓)
齊讀課文,完成研討與練習三
教師出示文言字詞,進行歸納和總結。
2、理清論證思路
解決導入時提出的問題:荀子是如何勸學
學生討論明確本文的論證思路
三、品讀語言,學習論證法
荀子在論述的過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教師以第二段為范例指導學生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第三、四段相對應的比喻,并闡述其說明和學習相關的道理(從文本中找出相關語句朗讀翻譯,再進行闡述)
教師小結
四、拓展訓練:你認為荀子的觀點過時了嗎?
五、作業(yè):
1 背誦全文
2運用比喻論證法寫一組句子闡述一個道理
《勸學》教學反思
我們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xiàn)代語,也不是能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詞典、會意而后懂。有時進行點翻譯練習或語法分析不過是達到讀懂的一種輔助性手段。
教授《勸學》,我擬以“讀”為基調,即朗讀、誦讀、背誦。當然,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在“讀”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幫助他們掃清字詞句的閱讀障礙,引導他們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這對誦讀課文、理解課文、背誦課文,提高閱讀鑒賞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幫助。針對這樣的教學目的,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誦讀課文(感性認知)、探究課文(理性認知)、背誦課文(能力升華)。經過分析、思考,要求領悟文章的基本內容,達到熟練地背誦全文。這種誦讀式的教學,跟先前書塾的死記硬背是有著實質上的區(qū)別的。
為了使誦讀收到實效,首先要善于根據(jù)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的一些特點,啟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自覺誦讀的要求;其次,在誦讀練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難點時,要指示學生運用各種記憶的因素去解決它們,毫不動搖地要堅持做到當堂成誦。
在開始誦讀階段,我讓學生分段、分層地進行,最后要求連貫地背誦全文。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一
荀子《勸學》優(yōu)質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句式等;背誦默寫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議論結構,學習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2、過程與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識點,并學習掌握本文比喻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點,背誦默寫全文;
2、了解本文的議論結構,學會本文比喻論證、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1、學習運用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2、勸勉學生勤奮學習;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授法、討論法、交流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疏通文意,掌握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點課前布置預習:
讓學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類歸納文章的文言知識點,有不明白的地方標注在課本上。
一、導入:
古樂府詩《長歌行》有云: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呢?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勸有勸勉、鼓勵之意。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點文言知識點:
1、首先,聽教師范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槁gǎo,暴pù,礪lì,參省cānxǐng,知zhì明,須臾yú,跂qì,輿yú,生xìng,蛟jiāo,跬kuǐ,騏qí,驥jì,駑nú,鍥qiè,鏤lòu,螯áo,鱔shàn。
2、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根據(jù)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學生展示自己歸納的文言知識點,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并翻譯下列重點句子,注意要“直譯”: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10分鐘后老師觀察學生交流的結果,看是否還有疑難字詞未得到解答,進一步歸納文章的文言知識點,檢查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翻譯情況)
1、梳理文言知識點: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雖有槁暴,不復挺者?!坝小蓖ā坝帧薄?/p>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吧蓖ā靶浴?,資質,稟賦木直中繩,輮以為輪?!拜姟蓖ā盁А?,使彎曲。
②古今異義
假輿馬者。
古義:借助,利用今義:不真實。
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今義:兩個膝蓋著地的一種姿勢。
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黃金的簡稱。
用心一也。
古義:因為心思今義:專心、認真。
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壞人的黨羽或幫兇。
③重點實詞:勸、學、青、中、極、致、假、絕、興、功、強、用。
④重點虛詞:于、者、而(課堂上只講解“而”,其他兩個字要求學生課下歸納)。
而:連詞,表轉折,可翻譯成“卻”“但是”: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連詞,表遞進,可翻譯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連詞,表因果,可翻譯成“因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連詞,表修飾,可翻譯成“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連詞,表假設,可翻譯成“如果”“假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連詞,表并列,可翻譯成“和”“與”:蟹六跪而二螯。
⑤詞類活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名詞作狀語: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名詞用作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斷句:青,取之于藍。
固定格式: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敝小盁o以”同此)冰,水為之。
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2、翻譯重點句子: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反省,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行為也不會有過錯了。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卻可以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積累善行,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fā)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五、小結本課時: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疏通并歸納了文章重點的文言知識點,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請在理解的基礎上認真記憶、積累。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嘗試背誦文章。
六、布置作業(yè)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誦第一、二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jié)課知識導入
提問一些重點的實詞和句子的意思,如勸(勸勉、鼓勵),絕(橫渡)翻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二、整體感知全文
1、讀課文,根據(jù)標題,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中心論點明確了以后,第二三四段與第一段是什么關系?它們分別在談什么?明確:二三四段是對第一段的分說,即是全文的分論點:
第二段: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三段: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學習要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
3、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動探討課文分析: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第一層“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第二層“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
第三層“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
幾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4、分析第三段:
提問: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設喻說理請指出來,并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5、分析第四段:
提問:第四段作者又運用了幾個比喻?請指出來,并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本段還運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安环e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比,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中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三、歸納文章的論證層次: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論述。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四、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運用了排比和對偶,文章句式整齊又節(jié)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說服力。
五、小結全文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二
荀子勸學優(yōu)質課教案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荀子勸學優(yōu)質課教案,我們來看看下文。
一、教學要求
1. 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 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學習荀子用辨證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說得透徹淺顯卻又有氣勢充沛有說服力。
二、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學習比喻等論證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為全篇論述皆發(fā)源于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要聯(lián)系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本段中的設喻有的是并列關系,有的是層遞關系,也要善于區(qū)分。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誦讀教法
六、教學設想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介紹作者、解題;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lì 參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梢栽诠艥h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xié)調音節(jié)。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xiàn)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xiàn)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guī)(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yǎng)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lián)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纟,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xiàn)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xiàn)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yè)。
.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熟讀課文。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lián)系;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么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討論課文段落層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 學習討論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布置作業(yè)。
1.書面作業(yè):完成課后全部練習,并當堂討論。
2.背誦全文。
教學后記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三
今天,一時興趣起,拿起《讀點經典》便讀起來,當讀到勸學篇時,不禁思緒萬千。平常的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學習,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機智,不能妥善處理。當學完《荀子勸學篇》時,才有所悟,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勞,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蔽揖褪堑湫偷?,不學習,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碑斘覀冇鍪聲r,要善于借用別人的智慧,學習別人的長處,增長自己的見識,豐富大腦,結合實際加以運用,這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要善于動腦,換一個角度思考,正所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p>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痹诂F(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地學習積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棄,自身的能力會與時俱增。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一點也不假,一篇文章能打開我多年的心結,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學習,完善自我將是我奮斗的一大目標?!叭藷o完人,金無足赤”,只有長期的努力學習,才能最大限度的彌補自身的缺陷!
《勸學》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開篇。是戰(zhàn)國時期杰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它告誡世人要將學習作為人生的羅盤、燈塔。
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于學習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樣去行動,像實干家那樣去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帶著目的、帶著思想、帶著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進步的方法,記錄自己的心得,用行動來實踐。
荀子所云“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tài)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圣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qū)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庇械虏拍苊鞯馈5率且磺斜娚灿械?,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蒙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凈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凈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笆バ膫溲伞?,圣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四
勸學荀子文言文
勸學荀子文言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通:性)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对姟吩唬骸笆F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贝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五
荀子勸學簡介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 通:性)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贝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賞析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樣,也是獨具風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樣,用正反相成、矛盾統(tǒng)一的辯證法思想貫穿始終;也不像《墨子》那樣,用嚴密、周詳?shù)男问竭壿嬤M行推理;既不像《莊子》那樣,海闊天空、神思飛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樣,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具有雄辯家的特點。他是在老老實實地講述道理。他的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這一切構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將《荀子》一書概括為“學者之文”,這是十分恰當?shù)脑u論。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全文共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從《勸學》前面部分節(jié)選的幾個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tǒng)名篇之一。
《勸學》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字的開頭、結尾部分作出明確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边@既是全文的一個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所要開始闡述的內容。而在段的結尾部分則歸結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就明確而有力地照應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點明了該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來說明個人獨自冥思苦想遠不如學習有益。而在列舉了“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幾個生活中十分常見而又極有說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結道:“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痹谶@里,荀子從他的“性惡論”觀點出發(fā),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惡的,其所以不同于眾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師益友學習嘉言懿行,以改變自己的不良天性。這個“物”字就從“舟楫”“輿馬”之類,變成了學習的內容,文字也就逐漸深化了。這里舉的兩個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應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該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適當概括??傊康南嗤绞絼t并不死板。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較難讀,荀子這種謹嚴、樸實的寫作方法,對幫助讀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內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說理文中,巧妙地運用大量比喻進行論述,這是《勸學》另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復地說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不過一般大都是用來輔助景物描寫。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來說明事理。
有時作者又采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 ,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荀子認為,要學有所成,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積累。一個人長期耕田(“積耨耕”),就會成為農夫,長期砍砍削削(“積斲削”),就會成為工匠;長期販賣貨物(“積反貨”),就會成為商賈;長期學習禮義(“積禮義”) ,就會成為君子;圣人也只不過是“人之所積”。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樣,習慣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這一思想觀點的重要意義,我們就不難懂得,他為什么要費那么大的力氣,選擇那么多比喻,不憚煩地對讀者進行諄諄教導。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善于通過比喻,將議論逐步引向深入。忽視了這一特點,我們就會被眾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繚亂,而理不清文字的脈絡。
試以第一段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論斷性的話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藍”和“冰寒于水”這兩個比喻,說明后天的`影響可改變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發(fā)展。接下來又提出另一個比喻:中繩的直木,經改造后,變成了“其曲中規(guī)”的車輪;以后即使曬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復到“直”的狀態(tài)。這就說明,后天的影響,對改變事物本性來說,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這樣就把道理的闡述向前推進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引出結論“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的重要性。這一段以比喻為主的文字,從提出問題到進行小結,邏輯性是很強的。
再以前面提到過的“積”字一段為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和“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是比喻,“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才是正意。對一個人來說,“積善”要達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變氣質,具備圣人的思想感情。緊承這一論斷,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四組比喻,它們闡述了前后相承的兩層意思。前面三組論述了“積”字的重要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保瑥恼嬲f明,不“積”就將一事無成;“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這兩組對比的比喻,則著重表明,“積”與“不積”必將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前一組對比,偏重主觀條件的分析,后一組對比,偏重客觀情況的分析。三組比喻的結合使用,把道理講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組,以“蚯蚓”和“螃蟹”的對比為喻,指出“用心專一”是“積”的關鍵,將論述進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關“積”字的基本內容已經談清,于是作者緊扣“用心專一”進行小結。
荀子這種用比喻說理的寫法,在其他先秦諸子散文中也是罕見的,應當說這是他的一種獨創(chuàng)。
《勸學》的第三個重要特點,是句式整齊,讀時瑯瑯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適當夾進散句,使文氣流暢而不呆滯。
由于具備以上一些風格特點,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讀的一面;但是,這并不是問題的全部情況。就以這篇《勸學》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幾個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見的。
有了這么一大批攔路虎,《荀子》當然又有它并不易讀的另一面了。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六
而<連詞>
1.表修飾關系。《勸學》:“吾嘗終日~思矣?!?/p>
2.表示遞進關系?!秳駥W》:“君子博學~日參省乎己?!?/p>
3.表假設關系?!秳駥W》:“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p>
焉
(1)兼詞,相當于“于是”、“于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p>
于
(1)<介>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秳駥W》:“冰,水為之,而寒~水?!?/p>
也<助>語氣助詞,用于句中
1.表陳述或解釋?!秳駥W》:“君子生非異~,善假于物~?!?/p>
乎<介>相當于“于”
1.連詞,表遞進?!秳駥W》:“君子博學而日參~己。”
之
(1)<助>定語后置的標志?!秳駥W》:“蚓無爪牙~利?!?/p>
古今異義
1.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參 古義:檢驗。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加入。
3.假 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4.金 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子,黃金。
5.爪牙 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6.用心 古義:因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7.繩 古義:墨線。例:木受繩則直
今義:繩子,繩索。
8.跪 古義:腿腳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義:跪下
9.疾 古義:疾勁,強,大,這里指聲音宏大 。例:聲非加疾也
今義:疾病
10.致 古義:達到(而致千里)
今義:贈送,給予
11.寄托 古義:這里指藏身(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今義:大致指心靈、精神的某種依靠
特殊句式與固定格式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可譯為“……的原因”)
2.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3.善假于物也(狀語后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5. 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狀語后置介詞結構“于水”,表示比較)
6.輮以為輪【省略句:輮(之)以(之)為輪】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無以至千里(固定句式,“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9. 金石可鏤(被動句)
《勸學》賞析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保?;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xù)設喻;有的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傊?,鋪錦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xù)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勸學》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排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于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jié)奏感流動在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勸學》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后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于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后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辟;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七
勸學荀子相關介紹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大家對這篇文章了解多少?
【勸學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 言,不知學問之大也。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 “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恭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于 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 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 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 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教m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 ,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 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 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 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枝而窮。詩曰 :“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 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 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 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 ,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 ,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 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 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 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口贊〕。傲,非也;〔口贊〕,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簡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 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 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 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飧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 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苦者,勿告也。告苦者,勿問也。說苦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 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 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贝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 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 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 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謂之成 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人教課本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煨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發(fā)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會達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鍵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八只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關于《勸學》】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tài)度和方法。課文節(jié)選了四段,著重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持的`態(tài)度。勸,是勸勉、鼓勵的意義。
【課文內容】
課文可分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并加以論述?!皩W不可以已”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接著具體論述其重要性,即學習可以提高、改變素質,使人智慧明達、言行無過。這一部分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等5個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三段):論證學習的重要作用。闡述學習的重要作用是:學習可使人增長才干的本領,可以改變人的品性。
這一部分也運用了比喻論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等5個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四段):論述學習應持的態(tài)度。闡述學習應持的態(tài)度是:逐漸積累、堅持不懈、專一不躁。這一部分仍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共用了“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等10個比喻。
古代的“勸學詩”
1.勸其立志的
“少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神童詩》)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詩》)
詩中強調立志、自強,對我們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啟迪和借鑒意義。
2. 勉勵刻苦勤學的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代顏真卿 《勸學》)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宋代劉過 《書院》)
是說勤奮讀書如農夫種地,幾分耕耘,幾分收獲。
3. 勸勉惜時的
“青春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古樂府”詩《長歌行》)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東晉陶淵明《雜詩》)
4. 勸其講究學習方法的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睆娬{讀書切戒慌忙,貴“涵泳”。(宋代陸九淵《讀書》)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韓愈《勸學詩》)
提出治學的四個重要方面:多讀、深思、虛心、躬行。
勸學荀子教案4課時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八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可想而知,堅持信念是一股追逐夙愿的燃燒烈火,堅持信念是擺脫枷鎖禁錮,開懷地在遼闊長空翔游而展現(xiàn)英姿的雄偉翅膀,堅持信念是打開心扉盡情地在蒼茫大地馳騁的動力源泉,堅持信念是煥發(fā)神圣曙光的黎明晨曦。
然而,對于當今社會鍥而舍之,始亂終棄的人與鍥而不舍,堅持信念的人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究竟兩者之間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淵源?究竟兩者又是怎樣的落幕?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薄盾髯印駥W》篇中,荀子寫道: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比喻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終。然而,古往今來,違背這個道理,與這個道理背道而行的人都不得善終,終究沉淪于萬丈迷茫的深淵,演繹著崢嶸歲月坎坷的落寞悲劇。在遠古時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吳爭中,吳王夫差為了替夫闔閭報仇,起初樹立宏遠,心系國家,為了追逐自己的夙愿,他勵精圖治,促進了國家的發(fā)展,推動了國家的進程,讓國家的邁向鼎盛的巔峰,迎來繁榮富強的藍天,播種大地的春芳。結果,吳越一戰(zhàn)后,經過吳王夫差一系列實施的政策改革,吳王夫差大勝越王勾踐。然而,吳王夫差卻滿足于現(xiàn)狀,并沒有把昔日大治的雄風延續(xù)和弘揚下去,而是半途而廢,不把精力傾注于內政,固步自封,一直沉淪和陶醉于美酒佳人,沒有采取任何措施治理內政,致使吳國的國力一直墮落,最終陷入迷茫的深淵。而被放虎歸山的越王勾踐方面,臥薪嘗膽,堅持不懈,讓昔日即將淪陷的國家煥發(fā)出生機的曙光,播種太平的春芳。最終,越王勾踐以逆轉式戰(zhàn)勝吳王夫差。縱觀吳王夫差的一生,由樹立宏遠,堅持不懈的發(fā)展趨勢墮落到后來的半途而廢,鍥而舍之,結果一生就演繹著沉淪墮落的殞命悲劇下場。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篇中,荀子寫道:“只要堅持不停的用刀刻,金屬石頭也可以雕成花飾?!北扔髯鋈艘獡碛绣浂簧岬木瘛H欢?,古往今來,順從這個道理的人最終會成就一番事業(yè),讓自己的人生閃耀璀璨,閃爍著燦爛的光輝。在近代的歷史風云中,誕生了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愛迪生偉大的創(chuàng)舉,并非一朝一夕造就的,也并非神圣的智慧結晶鑄就的,愛迪生能擁有燦爛的輝煌,都是由堅持不懈的努力流下汗水鑄造而成的。愛迪生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天才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努力鑄就成的?!笨v觀觀愛迪生的一生,經歷過無數(shù)次的挫敗,但是堅持信念,鍥而不舍,才偶爾迎來久違的希望曙光,誕生偉大的創(chuàng)舉,足以見證愛迪生名言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他偉大的創(chuàng)舉和燦爛的輝煌都是由堅持信念的汗水鑄就和沉淀而成的。
堅持信念的汗水可以沉淀出成功的輝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袁隆平成功研究出雜交水稻之方法的時候,除了告慰昔日飽受滄桑的心靈后,回首過去,曾經遭受過他人的不信任,曾經遭受過他人冷眼與嘲笑,曾經遭受過盛夏酷暑的熾熱和寒冬飛雪的嚴寒,經歷過挫敗的折磨,經歷過即將成功破滅,經歷過汗水的沉淀,但是自己卻堅持心中承載已久的信念,力挽狂瀾,鍥而不舍,最終鑄就燦爛閃爍的輝煌,讓舉世觸目的雜交水稻誕生于蒼穹乾坤之下??v觀袁隆平的一生,“雜交水稻之父”的榮譽稱號和雜交水稻之方法無疑亦是由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堅持信念的汗水沉淀而成的,讓即將面臨黯淡的一生煥發(fā)神圣的曙光,點亮了黯淡的人生,讓人生由此閃耀璀璨,綻放光芒。
我主張、推崇、崇尚鍥而不舍,堅持信念的上進精神,諷刺鍥而舍之、始亂終棄的消極態(tài)度。因為鍥而不舍、堅持信念的上進精神就如用汗水沉淀后賦予的一種神圣力量,擁有了神圣的力量,不懼迷茫黑夜的吞噬,以神圣的力量與迷茫黑夜的黑暗搏擊,最終讓人們擺脫困境,迎接黎明,煥發(fā)久違的晨曦曙光,讓堅持信念,鍥而不舍的汗水鑄就閃爍的輝煌,成就璀璨的人生,綻放燦爛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