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發(fā)現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并加以解決。總結時應該注意哪些要點和技巧?小編為大家收集了一些優(yōu)秀的總結案例,希望能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一年級數學下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課開始,復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及連加、連減的速算擂臺,而這些都是加減混合的基礎。而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也與加減混合相同,因此通過這一知識的復習及5+3-2、10-5+3式題的引入,可以使學生自然地找到新舊知識的切入口,從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識的重點,為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一年級數學下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本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熱情一直較高,能比較主動積極地參與數學活動,能夠正確地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深刻地體會面在體上。能取得這樣的效果,我想以下幾個特點吧!
在教學中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從內向外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和樂于探索。
《課標》指出在空間與圖形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折疊、討論,進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間,認識一些常見的幾何體與平面圖形。因此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動手描出物體的面一樣大的三角形(或長方形),感受平面圖形是從具體實物中抽象出來,體會面在體上;在釘子板上圍三角形(或長方形),學生從中可以認識這種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在紙上畫幾個大小不一樣的三角形(或長方形),加深學生對這個平面圖形的認識,形成表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長方形)紙,從觀察、操作中認識這個圖形;閉上眼睛想一想樣子,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間觀念;說一說生活中什么東西的面是三角形(長方形),在說中學生從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體的實物上,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還有學生按照描圍畫摸、折記說的步驟自己認識正方形和圓。整個操作過程從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學生在參與操作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嘗到學習成功的滋味,樹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學生的語言交流對于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具有重要作用,為此,要重視學生的合作與交流,盡力為學生提供思考與交流的機會。在教學中,每次學生動手操作后總讓他們與同桌或者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發(fā)現,或者是讓他們互相檢查、互相糾正。不管是說,還是檢查、糾正,學生都有自己的空間進行交流。特別是以小組為單位自學正方形和圓時,學生有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合作交流。這些自由充足的機會,學生不僅培養(yǎng)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從而產生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課標》強調要注意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每種平面圖形都是從生活中的實物抽象出數學知識。每每認識完一種平面圖形都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什么東西的面是這種平面圖形。還有課外實踐作業(yè):跟父母說說生活中什么東西的面是今天學過的平面圖形。引導學生不僅在課內學習中與生活聯系,而且在課外實踐中與生活聯系。學生深深地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能服務于生活。
這一課的教學安排了小組合作自學正方形和圓,小組長在這一個活動中并沒有發(fā)揮到作用。如何使小組學習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組長如何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將是我在教學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年級數學下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復習比新授更難把握,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一味的練習計算,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厭倦。以下是“小學一年級數學復習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突破:
如何讓學生“樂學”,提高教學效率,一直是教學改革的重心問題。而游戲教學在貫注“樂學”思想方面是獨領風騷的。它依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樂學”問題。教學游戲,是學生樂于學習之“源”。這節(jié)課一開始,老師生動的講述,加之藍貓的吸引,便把孩子們帶入了生動的情境中,進行闖關來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積極地參與到學習、實踐中來。而闖關游戲中的幾道關卡則做到了有序牽引,層層遞進,孩子們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享受闖關成功帶來的喜悅的同時,愉快而輕松地復習了1—9乘法口訣的有關知識,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寓學于樂,“樂”在活動中。
作為一堂復習課,闖關游戲僅僅是課堂中的串連形式,復習的內容才是課的實質。這節(jié)課,為更好地鞏固1—9的乘法口訣,并利用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把有關知識有機地、有序地分布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游戲中,第一關知識梳理,讓學生對這一單元的知識進行了一個總的整理。分為兩部分:乘法口訣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接著利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為主,對乘法的含義作了回顧,通過整理算式,尋找出了隱藏在其中的秘密,而接算式一環(huán)節(jié)中,更為乘法的后續(xù)學習埋下了伏筆。第二關口訣游戲宮,在看得數想口訣中,有效地了解了學生乘法口訣掌握的熟練程度外,滲透了一題多解的思想。而看圖列式和第四關動動腦,是用數學的過程,同時也巧妙地讓學生從中領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思考,就會出現不同的解題結果。充分鍛煉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無論是課引入時的場景,還是課最后的拓展活動,都是孩子們較熟悉的日常真實活動情境,在這里,把生活情境和數學知識密切聯系起來,允許每個孩子自由選購自己喜歡的商品,讓他們去經歷、去體驗,真正感悟到數學知識來自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在充分參與購物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地交流、進一步地體驗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使他們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一年級數學下教學反思簡短篇四
我在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各種操作活動。
一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堆積木”復習學過的物體: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再通過摸一摸“從老朋友中來找新朋友”,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由此引入新課的教學。
二是出示長方體模型,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問:“你有什么感覺?”促使學生獨立發(fā)現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時激勵學生想出不同的辦法,從而體會“面”在“體”上;再描一描、畫一畫、用手比劃等實踐活動中是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進一步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系;學生學會從“體”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體驗到與人合作及成功的快樂。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這三種平面圖形,這個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和交流機會,并在區(qū)分圖形的過程中,相互啟發(fā),發(fā)現圖形的本質特征。
四是動手在釘子板上圍一圍,這一過程讓學生通過圍,對這三種圖形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在釘子板上是圍不出圓的。
五是動手在方格紙上畫一畫,通過畫學生體會到畫長方形時上下格數相等,左右格數相等;畫正方形時上下左右格數都相等;這一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是憶中說圖形,加深對圖形的認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通過這些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動中悟,在自由、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數學。
一年級數學下教學反思簡短篇五
《上下》是延邊出版社幼兒小班數學的教學內容,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使幼兒夠分清上與下的空間位置和平面位置,并能用語言表述。同時通過美術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能力。并結合生活實際問題,使知識生活化,為生活服務。
首先,我采取運用演示法、操作法教幼兒辨別上、下,讓幼兒在動手中動腦,認識“上、下”。通過學生的指認,使幼兒們在問題中漸漸進入新知,使幼兒在玩中學。接下來和幼兒玩“口令游戲”,讓幼兒進一步認識“上、下”,并讓幼兒了解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漂亮的田野》這個環(huán)節(jié)來提升幼兒對知識的掌握。最后用游戲《摘蘋果》來結束本節(jié)課,使幼兒在愉悅,寬松的環(huán)境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小結。
本節(jié)課能夠遵循幼兒的學習規(guī)律,強調從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幼兒親身經歷,關注學習的過程,,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親身實踐,以趣味教學貫穿始終。
優(yōu)點具體有以下幾點:
1、用廚房用具作為教具,幼兒感到熟悉親切,增加了學習的興趣。
2、以游戲貫穿課堂,使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3、在摘蘋果游戲中,我課前布置了情境圖,大大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以樹爺爺的口吻指導幼兒吃蘋果,使課堂在“甜蜜”的氛圍中結束。
本課存在以下缺點:
1、課堂組織還不夠嚴密,幼兒坐不住,課堂紀律較亂。
2、鼓勵形式還較單調,還可以用一些實物適當的鼓勵,或者用一些其他的能夠刺激幼兒學習興趣的鼓勵。
3、課堂中沒有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一堂課雖然很短暫,但卻能體現出很多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盡量避免不足,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從幼兒的實際出發(fā),以幼兒為中心設計教學活動,對課堂教學情況靈活機動,全面地提高每個幼兒的現狀,使幼兒斷進步。
一年級數學下教學反思簡短篇六
在上這節(jié)課之前,我心里想著學生已經能把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說得較好了,那么只要學生能把方法遷移到新知的學習中,學習十幾減8,7一定沒什么問題的??稍谏险n過程中,學生的反應著實讓我大吃一驚。絕大多數學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時候卻沒有這么熱鬧。個別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學生還不知該怎么“破十”——減不知減幾,加不知加幾;用“相加算減”的方法時,由于對8,7加幾這方面的知識不是很熟練,想起來也是磕磕絆絆,速度慢正確率也不高。看來我高估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口算能力。特別是對于“破十法”,我們不能只教給學生“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還要幫助學生認識到這種方法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就比如“十幾減9”,有一小部分的學生雖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們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經驗想到的。至于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這樣做有什么好處”,他們卻不明白,更別說還沒想到的學生了。因為他們沒有體驗或者是有過這種經歷卻不曾思考過“為什么要這樣做”,也就是對“破十法”沒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天的學習中出現了有部分學生不知道利用遷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該怎么用??磥磉€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運用,帶著它走進課堂,幫助學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這樣才能使知識真正地成為自己的東西,才能為自己靈活運用。
由于有了前一課的基礎,學生在本節(jié)課的算法交流中,多數用的都是“想加算減”的方法。這不禁引發(fā)了我的思考:
(3)“想加算減”的方法真的是最優(yōu)嗎?
一年級數學下教學反思簡短篇七
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愛玩好動,因此在教學中始終由白天鵝來牽線,在森林中完成例題和練習。大森林里所發(fā)生的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例題和練習題。這樣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并鞏固了所學知識。
總之,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到為充分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們學得輕松,學得快樂,真正體現了上課開始注意力集中,下課之時仍能興趣盎然,做到了教與學融為一體。
一年級數學下教學反思簡短篇八
《前后》是位置與順序中的第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前后位置關系,正確確定前后。
課后通過學生的反饋,了解到學生們學會了本節(jié)教學內容,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使他們認識并理解了前后的位置關系,在具體情景中能正確確定前后,初步體會前后的相對性,同時,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導入部分,我便充分利用教室這一現實情況,讓學生通過觀察說出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同時同桌合作說出你的前面、后面是誰?你們組最前面和最后面是誰,讓學生從現實的情境的活動中獲得大量感性材料,為正確確定前后奠定基礎。
在理解前后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通過看掛圖,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同時大膽想象,積極發(fā)言,培養(yǎng)他們敢于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意識。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還通過賽車游戲,三人站成一行辨前后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正確確定前后,進一步加深對前后的理解。
在體驗相對時,確定前后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擺一擺、說一說等活動,把觀察、操作同口頭表達相結合,掌握以什么標準來確定前后,讓學生充分體會前后的相對性,培養(yǎng)了學生善于思考、勤于動腦的習慣。
最后在游戲中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開展探索,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聽口令擺物體(由慢到快)的簡單游戲,使學生充分感知前后,在玩中學,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知識增長------事物的相對性。培養(yǎng)他們利用已有知識探索求知世界的精神。同時也讓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深刻體會到: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的意識首先要創(chuàng)新,這也是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我堅信,在我的教學中會結出創(chuàng)新的碩果。
一年級數學下教學反思簡短篇九
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入部分,我通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圓、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通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后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于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三角形、圓、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于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
不足之處:
1、上課時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
2、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于長方形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我設計的作業(yè)拓展性不夠。
教學改進的措施:
1、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這些形狀的。把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慢慢學會發(fā)散地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用數學的樂趣。
2、精心設計練習,通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達到加深各類物體特征的認識的目的。
3、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實踐的機會,通過觀察、操作、發(fā)現,用感觀來體驗不同立體圖形有不同的特點,加深對各平面圖形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做,用腦想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與創(chuàng)新。
一年級數學下教學反思簡短篇十
《認識上下》這一知識點孩子們并不陌生,他們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會用“上下”完整地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體會上下的相對性。難點是擺在中間的物體,如何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即某某在誰的上面,又在誰的下面。
在課堂教學中,先是兩只動物之間的位置關系:通過樹上的松鼠,地上的兔,描述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再教學三只動物之間的位置關系:樹頂上飛來了一只小鳥,訓練學生完整地描述小鳥在誰和誰的上面,兔在誰和誰的下面,同時說清松鼠既在誰的上面,又在誰的下面。最后出示四只動物讓學生同桌互相交流。特別提醒學生在表達位置與順序時,要注意不能單純地說誰在上面,誰在下面,應該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培養(yǎng)學生數學語言的嚴密性。
本節(jié)課我還注重了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教室中找一找上、下,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強,說得非常好。我又利用身邊的素材,讓孩子用文具盒、橡皮、鉛筆和數學書進行物體的位置關系的交流,并組織我說你做的游戲加深理解,效果也不錯。我覺得這節(jié)課學生的狀態(tài)比較好,數學語言準確,教學目標達到了。
一年級數學下教學反思簡短篇十一
“加減混合”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它們在編排上基本相同,孩子們每天要上的課很多,自我檢討,為什么一說上美術、音樂、體育課時孩子們表現出的興趣是那么地濃厚,由此,我深深地進行了自我反思,根據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力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新知,并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從而在本節(jié)課中,我采用的是故事串連整堂課中,讓學生從課的開始到結束都充滿好奇心。同時,我在設計上也體現了“教—扶—放”的原則。
為此,我在本課的設計中,努力做了以下幾點:
一年級數學下教學反思簡短篇十二
本節(jié)課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兩個、三個小動物的上下位置關系,體驗由于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系的相對性,知道上下是相對的,是比較的結果。再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五官位置使學生體會上下的位置關系和按順序觀察事物的方法,能確定并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上下位置的關系與順序,初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熬氁痪殹崩锏牧曨}具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推理,自己判斷上下的位置關系,體會生活中的數學,感受學習數學的趣味性,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已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關系的經驗,尤其是在生活中,在具體的活動中,基本能確定上下的位置順序,但關于上下位置關系的相對性,認識有限,這是理解和體驗的重難點。所以這節(jié)課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之體會上下的相對性,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適時地引導,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使學生感到數學是有趣的,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1.將教材中直接給出的三個小動物比較上下,改為先出示兩個小動物,讓學生比較它們的上下位置關系,再出示第三個小動物,比較三個小動物之間的位置關系,由此引導學生理解“上下”位置關系的相對性。最后是出示四只動物讓學生同桌互相交流,進行鞏固訓練。然后是進行書上的各種形式練習。這樣設計,不僅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而且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符合《標準》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教學理念。
2.本節(jié)教學設計,能夠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如指鼻子和拍手游戲、說生活中物品的上下位置關系、組織學生進行跟著說、自己說、同桌說、小組說等多樣化的練習等等,在這一個個具體活動中讓學生充分感知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關注學生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1.沒有解決本節(jié)課的難點,應該在學生開始敘述小鳥與小兔的上下位置時,把強調的參照物進行強化練習;讓學生說說處在中間位置的小松鼠的位置時,也應強化訓練,讓學生發(fā)現原來小松鼠的位置可以說成是: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在小鳥的下面。然后在“擺一擺,說一說”這一環(huán)節(jié)再鞏固一下,這樣效果會更好。
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課堂常規(guī)習慣的培養(yǎng)不夠,如:鼓勵學生認真傾聽、仔細觀察、發(fā)表不同見解等,激勵性語言使用較少。
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注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閃光點用準確的語言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以后在教學中一定要為學生多提供一些實物教(學)具。這樣從直觀形象的具體情境中,抽象出事物的上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適時適度、形式多樣的評價,真正體現“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生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的教學理念。
一年級數學下教學反思簡短篇十三
本次磨課課例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上下》。初看教材,感覺內容比較簡單,學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及認知基礎,教學應該相對輕松。但是通過不斷地解讀教材、上課議課、修改教案,發(fā)現看似簡單的一節(jié)課,教師要想講清楚,使學生真明白,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經歷多次備課,反復磨課,使我意識到上好一節(jié)課的基礎就在于:對教材及學生的充分解讀和了解。
從表面來看,本節(jié)課就是讓學生會用“上下”來描述物體的位置,教師不教,學生也會。其實深入解讀教材,發(fā)現簡單的表面下面蘊含豐富的教學內容。
在最初的教材解讀中,我們對教材的解讀有以下幾點:
1、《上下》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是小學階段學習有關“位置”內容的起始課,根據學生日常積累的經驗來看,在描述物體位置時“參照物”容易被忽視。因此,本節(jié)課讓學生感受在描述物體位置時“參照物”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2、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物體的“上下”位置關系及“上下”位置的相對性,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因此,在新授環(huán)節(jié),設計讓學生用“上下”說物體的位置,并關注學生用不同參照物說2個物體的位置及理解3個物體時“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我自認為對教材的解讀已經夠全面、深入了。但是通過第一輪的磨課,老師的指點,發(fā)現在對教材的解讀中缺少讓學生通過“同一參照物描述不同物體位置”的理解。
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能“想當然”,必須塌下身子仔細研究、反復琢磨。因為教師對教材的解讀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一個教師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明白教什么,才能靈活變通教學方式,用最少的時間給學生以最大的收獲,呈現一個飽滿、有效率的數學課堂。
在對教材分析、解讀的基礎上,我對新授部分設計了4個環(huán)節(jié),一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二是為了體現問題設計的層次性。
我設想的是將新授部分講的細一點兒,讓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問題,逐步體會“同一參照物”“不同參照物”“上、下”相對性。使之,有條理、分層次,學生掌握的扎實一點兒。但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學生在教師沒有要求的情況下,用“上、下”說交通工具的位置說的很好,雖然學生沒有意識到什么是“同一參照物”“不同參照物”“上、下”相對性,但學生會不自覺的應用。如果一旦給學生架設問題的框框,學生并不能如我所愿。有的學生不能完全理解并按老師的要求說出交通工具的位置,這樣勢必要加強教師引導的強度及學生反復說圖的次數。使“南京長江大橋”圖承受太大的教學壓力,教師引導的累,學生理解的累,拿著一幅圖反復的描述,使學生逐步喪失學習的興趣。
一節(jié)課的落實,不是老師主觀設計出來的。而是要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的。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讓他仿照老師的例子按照“同一參照物”“不同參照物”“上、下相對性”來說圖中物體的位置,他們感到很困難,不知道如何去說。學生并不能體會教師分層次的教學設想,他們只會感到:我剛才已經說出這3種交通工具的位置了,為什么還讓我說。有的學生甚至懷疑我剛才是不是說錯了,所以老師還一直讓我說。
在對學生充分解讀的基礎上,將新授環(huán)節(jié)的“南京長江大橋”圖設計為通過學生的發(fā)言,教師幫助、引導學生提煉、小結,讓學生初步感知“同一參照物”“不同參照物”“上、下”相對性,再通過后面的練習逐步深化學生認識。這樣化繁為簡,減輕了學生的壓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參與數學學習。
總之,教師對教學策略、教學方式的選擇、設計,都要建立在對教材、對學生充分解讀的基礎之上。否則,我們的課堂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一年級數學下教學反思簡短篇十四
教學中,教師演示與小組合作討論相結合多層次的信息反饋,全班的教學活動與個體差異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體現教學活動“教—扶—放”原則,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如例2的教學。同時教師還重視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概括規(guī)律,把加減混合與連加、連減聯系起來,從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結論。練習題設計有梯度、有趣味,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