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fù)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yīng)以寫“體會”為主。那么該如何才能夠?qū)懞靡黄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一
日子變化得好快,“日新月異”這個詞都趕不上這迅猛的速度,而那些感覺在這頻繁的折騰里,不知不覺地沒有了。
在余光中的筆下,那冷雨是浪漫而懷舊的,雨落在日式樓房的瓦格上,雨落在蹬三輪車的斗笠上,雨落在牽手情侶打著的油布傘上,每一個片段都像是老上海的電影鏡頭,黑白無聲,但已經(jīng)深遠(yuǎn)而悠長。
但我聽不到他的冷雨,我所聽到的雨落在柏油路上,落在我家的防盜網(wǎng)上,或者落在了我穿著的紅色雨衣上,迷住了我的眼,讓要遲到的我忍不住咒罵。
何時與友人一同秉燭夜談,一起說“巴山夜雨漲秋池”時的故事??萍嫉陌l(fā)達讓整個世界縮小成了一個地球村,你可以和你在愛斯基摩的朋友聊三亞的好風(fēng)光。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神奇的第七大陸,距離變得不成問題但新的隔膜不知不覺地加深了。
林覺民的《與妻書》,開頭的“卿卿如晤”這幾個字盡讓與他們相隔一個世紀(jì)的我感受到了其中濃濃的情意,這種感情,只有用信紙的質(zhì)感,鋼筆的筆觸,墨水的濃度才可以承載,跨越空間跨越時間。而便捷的代價便是過濾掉其中的款款深情,用同一的字體像機器人一般呈現(xiàn)文字,而字里行間的情意便在光纜傳輸中不翼而飛。
我們是受益者,不用感受到暑氣的炎熱,不用經(jīng)受寒風(fēng)刺骨的嚴(yán)寒,我們活得很長很長,很健康很成功,但卻總有點空虛,總有點孤獨,咫尺天涯,盡管我通過我的電腦薄薄的屏幕看到了你,但我摸不到好像你跑到了我正在看的電視劇里。
正值梅雨季節(jié),老是下雨,雨落在我一直過夏天的皮膚上有一點冷,它淅淅瀝瀝的,在我的窗外嫵媚地笑,我豎起耳朵拼命地聽,但總會有尖銳的鳴笛聲和刺耳的剎車聲,他們毀掉了那冷雨制造的靜謐與懷舊。
如果余光中再聽到那冷雨,或許只能寫出錢鐘書的《一個偏見》。我在我那明亮的燈光下看書,讀到“落花人獨立”,可能無論何時,這冷雨落花都會給人一點慰藉,盡管窗外車水馬龍。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二
《聽聽那冷雨》寫的就是余光中那永遠(yuǎn)剪不斷的鄉(xiāng)愁,寫的就是他對祖國那刻骨銘心的愛,寫的就是海岸兩峽同胞所煎熬的骨肉分離之苦。
雨落在臺灣上,落在遠(yuǎn)離祖國大陸的異鄉(xiāng)上,那是無數(shù)炎黃子孫的淚啊!飽受國家分離之苦,只能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相望,望盡多少離人淚。
他們的根在祖國大陸上,離開了自己的根,他們就像浮萍一樣漂浮不定,找不到一個家的溫暖,一處靈魂的歸宿。
《聽聽那冷雨》就像是在訴說著臺灣同胞的離別之苦,思念之疼!
雨在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是一個凄涼,孤寂憂愁的意象,這也就十分符合臺灣人民渴望統(tǒng)一的心境。
但是,時間的推移會淡化某一些東西的,甚至使有的人忘記了自己的根在哪,他們想獨立,自成一個國家!真是可笑,荒謬,這些臺灣搞獨立分子怎么可以背叛祖宗,做出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呢?他們不應(yīng)該忘記自己身上流淌著的是炎黃子孫的血,他們的先輩都是在祖國的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啊!他們有什么理由臺灣搞獨立,又有什么理由不顧海峽兩岸渴望統(tǒng)一的人民的心聲?他們這樣做只是自取滅亡罷了。
余光中是幸運的,因為他心目中還保留著那一份純粹的愛國之心,余光中又是不幸的,因為他嘗盡了與祖國的分離之苦。
老師說不久的將來說不定《聽聽那冷雨》這篇文章會被臺灣當(dāng)局禁掉,因為它不符合某些臺灣搞獨立分子的意愿。
這樣的話我就更為臺灣所擔(dān)憂了,臺灣搞獨立分子的臺灣搞獨立形式已經(jīng)轉(zhuǎn)化到了另一個層次——文化臺灣搞獨立。
大陸和臺灣的分離已經(jīng)讓許多人悲疼欲絕,但無奈朝來風(fēng)雨晚來風(fēng)。
最近在新聞上驚聞臺灣搞獨立分子要篡改歷史,把老蔣的遺跡都拆除了,這是一個可怕的挑釁信號,他們要進行文化臺灣搞獨立。
文化是維系一個國家民族團結(jié)的一條重要紐帶,這條紐帶如果斷裂,那將會產(chǎn)生多么嚴(yán)重的后果啊!不知道到那個時候像余光中這樣的愛國同胞們又會增添多少新愁,也許《聽聽那冷雨》就最適合表達這些人士現(xiàn)有的心情吧。
有時候我真想不明白為什么總有人要倒行逆施,為什么總是要分離自己的祖國,是為了到時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嗎?但是他們最終還不是要成為日本或者美國的附庸?這樣寄人籬下謀求庇護的滋味很好受嗎?那為什么不回到祖國的懷抱?無論是一個怎么作惡多端的人,他對自己的祖國也是有一定的感情的,但是臺灣搞獨立分子怎么了?我不知道。
這些臺灣搞獨立分子是可悲的,他們的精神世界一定是虛無的,只是整天做著自以為很了不起的事而實際上是遺臭萬年的蠢事!你們?nèi)プx讀《聽聽那冷雨》,你們?nèi)ヂ犅牶{同胞的心聲,看一下這樣可不可以挽回你們的一些良知和愛國之情。
《聽聽那冷雨》,一個臺灣同胞思念祖國最真切的心聲,值得海峽兩岸同胞都去品味。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三
《聽聽那冷雨》是我國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一篇散文,僅這名字就讓人喜歡,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寫點什么。一個人靜靜地坐著,聽窗外那淅淅瀝瀝的雨聲,心里該涌起多少回憶和感慨。
讀過此文的人,一定能感到一種惋惜之情。文章中的古屋聽雨,多么的詩意,讓人感到一絲絲愜意,我想也只有詩人余光中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吧。聽雨的纖細(xì),手拂著無數(shù)黑鍵和灰鍵,把晌午奏成黃昏,聽那點點滴滴,忐忐忑忑,綿綿瀟瀟?!耙魂?yán)溆辏讯涑闪舜?,把夏又拂成了秋。而如今之臺灣,雨點卻只能溶在水泥里,雨已成了沒有音韻的樂音,瓦的歌唱已成絕響:雨來時,已不再,叢葉嘈嘈切切,不再閃動那濕濕的綠光,鳥聲減了,蛙聲沉了,蟲吟沒了。只是嘆息,只是后悔,千片萬片的瓦響已成了腦海中的一隅思念和回憶。這世間已再沒有“少年聽雨,紅燭成昏;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白頭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了?!倍嗝疵赖墓P調(diào)??!是一種懷舊,是一種思念,是一種對祖國、大陸、家鄉(xiāng)的思念。一位老人對大陸統(tǒng)一的期盼!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四
見它從打印機中滑出,為何今日打印機的效率如此之低,總是遲遲不將這好文章吐出,煞是讓人有點為之所急。所幸,這三張半的文字終被我獲取。一拿到手便反復(fù)地看了三四次?;鼗馗杏X不同次次回味有異。實有種無法釋手之感。
初讀此文,就被余光中先生的博學(xué)所倒,也許這些博學(xué)幾乎所有的大家都知曉。這米氏父子、五陵少年、,但人所具備的文學(xué)底蘊卻是遮掩不住的。余秋雨的深刻,豐子愷的孩氣,葉圣陶的平易近人,總是可以在文章中看出點滴的。
再讀《聽聽那冷雨》,我竟讀出了《聲聲慢》的味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李清照和余光中,所見到的雨,大概是,同一時段的雨吧,但他們的相隔了千年之久,所帶來的感受,卻是如此相近的。因為中國的雨是千年不變的。就象余光中說過的:藍(lán)墨水字的上面就是汨羅江(待考證)。中國的每樣事物大概都有中國五千年的沉淀。所以中國的雨千年來也永遠(yuǎn)都是滂滂沱沱,淅淅瀝瀝,清清爽爽新新的。
文中所寫,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天地,然也。一個雨字,便是天地的連接,當(dāng)中的四點,就是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驕傲,中國的思想。中國的雨,它,沉淀了,整個中國。大禹治水,映雪苦讀,上方谷雨救司馬懿。雨沖出了中國的歷史,也將歷史沖淡了許多。
三讀文章,卻讀出了一種惋惜之情。文中的古屋聽雨,是如何之詩意,如何之愜意啊。聽、雨之纖纖細(xì)手拂弄著無數(shù)黑鍵啊灰鍵,把晌午奏成黃昏,聽那點點滴滴點點,忐忐忑忑,忐忐忑忑,綿綿瀟瀟綿綿。一陣?yán)溆?,把冬落成了春,把夏又拂成了秋。而如今,雨點卻只能溶在水泥里,雨已成了沒有音韻的樂音,瓦的歌唱已成絕響:雨來時,已不再,叢葉嘈嘈切切,不再閃動那濕濕的綠光,鳥聲減了,蛙聲沉了,蟲吟沒了。只是嘆息,只是后悔,千片萬片的瓦響已成了腦海中的一隅思念和回憶。這世間已再沒有少年聽雨,紅燭成昏;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白頭聽雨,僧廬下了。
這種中國式的惋惜,是一種懷舊,是一種思念,是一種對祖國、對大陸、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一位老人對大陸統(tǒng)一的期盼!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五
一個人靜靜地坐著,聽窗外那淅淅瀝瀝的雨聲,心里該涌起多少回憶和感慨。李后主晚年的詞里總是充滿了雨聲,綿綿的春雨,瀝瀝的秋雨,仿佛訴說著家破國亡的悔與痛。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薄独颂陨场?。
“昨天風(fēng)兼雨,簾幃颯颯秋聲?!薄稙跻固洹贰?/p>
“秋風(fēng)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長相思》。
這樣的句子在國亡后后主客居卞京時俯拾皆是,但在早年的詞作里,卻幾乎找不到關(guān)于雨的任何意象。
從某種程度上說,雨天與黑夜具有同樣的品質(zhì),它遮蔽了世界的喧囂,讓世界在雨聲中回歸單純,同時讓心在雨中回歸本質(zhì)。也難怪,雨在很多文人眼中會成為一種感傷的情感符號,承擔(dān)著演繹世事滄桑,抒發(fā)人生感慨的功能。關(guān)于這一點,最恰切的例子,大概要數(shù)南宋詞人蔣捷的《虞美人61聽雨》了。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眠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歌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p>
在這首詞中,作者只剪取了聽雨的三個片斷,卻表現(xiàn)了少年、中年以及晚年聽雨的不同人生際遇和情懷,特別是亡國后的悲苦心境,讀來讓人感同身受,無限惆悵。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六
“聽聽,那冷雨??纯矗抢溆辍P嵝崧劼?,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繼蔣捷的聽雨之后,這是第二次被筆下文字化的雨聲所打動。《聽聽那冷雨》之于余光中就好比《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互相成就。聽聽,那冷雨,雨是冷的,這正是余光中的雨。
從來不知道,一個人可以在雨聲中放置這么多情感:他開頭就是一句“驚蟄一過,春寒加劇”,驚蟄,一個中國節(jié)日文化的美妙符號,想必這從大陸仔又被勾起什么鄉(xiāng)愁了吧,他忍不住想到求學(xué)過的廈門,想到以雨著稱的江南,想到自己祖籍的福建,他也曾是五陵年少,也是江南兒女。
他又忍不住拿外國的雨作比較,賞雨還是要到中國,他想,這才有“蕩胸生層云”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雨,一個簡簡單單的方塊字,是來自倉頡的古老靈感,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云情雨意,宛然其中,又豈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多少文人的多少思緒才能匯集成這一滴雨,多少古人的多少才思才能凝結(jié)成這一滴雨,他愈發(fā)的感慨了。
余光中的雨是冷的,他出生于大陸,成長于大陸,卻不曾想被迫與大陸分離,來到這寶島,他骨子里縈繞著的是中國文人傳統(tǒng)的愁思,他心心念念的是他的杏花春雨江南。當(dāng)大陸的孩子們朗誦著“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時,當(dāng)大陸的詩人振奮于他那句“當(dāng)我死時,葬我,在長江黃河之間”時,這老人卻在他廈門街上的家里,聽著窗外冷雨的敲打聲,溫存著對大陸僅有的記憶。
余光中曾盛贊過李白“蓬萊文章建安骨”,我想,這句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他本人。先生已經(jīng)不在了,且讓我們后人跟隨先生的《聽聽那冷雨》,聽雨,看雨,聞聞嗅嗅,那冷雨。
文檔為doc格式。
。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七
前幾日心情煩悶,望著窗外那傾盆如注的大雨,仿佛一切從頭至尾的沖刷著自己的內(nèi)心,閑暇之余緩慢地翻起一本書籍,映入眼簾的竟是那篇很熟悉的文章,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文章先從故鄉(xiāng)的冷雨說起,回憶著在下雨的季節(jié)一位姑娘撐著一把油紙傘心平氣和的向小巷深處走去。她的腳步是那樣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聲敲打著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隨即,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向我們展示了廈門之夜的雨,并以兩位主人翁的形象敘述了一種淡淡的相思之愁。之后再次進一步的描寫江南的雨,進而更深一步的刻畫了女性獨有的溫柔。
雨氣得空蒙而迷幻,輕輕地嗅一下,便可發(fā)現(xiàn)一種帶有特別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讓人不覺得感受到清爽的氣息撲面而來。
而身在美國的余光中,再次望著窗外的雨,卻少了些許的清淡多了些迷離的情調(diào),這不禁會讓人的思緒飄落在梧桐相思樹上,并不像驟雨打荷葉那樣,總有一種淡淡的凄涼。可遠(yuǎn)在殘等古屋下,這種凄慘的景象就變得越加的濃厚了。
春雨的綿綿;秋雨的瀟瀟;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涼,這也會一個人聯(lián)想到人的成長從青絲少年到白發(fā)長者,伴隨著無數(shù)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此情此景傳遞著無論是對故鄉(xiāng)、還是對人事物的留戀,都伴隨在著冷冷的雨聲,透漏著一絲低迷的回憶。
雨既可以是一個人的心情變好也可以給一個人增添不少憂愁,也流漏著點點滴滴的回憶,這種記憶一直伴隨在凄迷的大地上久久會散去。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八
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lián)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超多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之后他跳躍聯(lián)想,寫道:······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diào)。立刻,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向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nèi)心那種深深的鄉(xiāng)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xiāng)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述,字里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xì)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xué)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xiàn)代風(fēng)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xiàn)代詩人汗顏。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dāng)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我讀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么美。
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能夠幫忙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xiàn)代文學(xué)的表現(xiàn)力增加一點信心,也就應(yīng)承認(rèn)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lǐng)域中,算是別辟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