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資治通鑒名言翻譯全解資治通鑒句名言句句經(jīng)典篇一
在現(xiàn)實生活或工作學(xué)習(xí)中,大家對名言都再熟悉不過了吧,熟記名言有助于加深對知識理解類題目的理解。還苦于找不到優(yōu)秀的名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guān)資治通鑒名言警句翻譯,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xué)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guī)??涨暗木幠牦w通史巨著。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它的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一代偉人毛澤東喜歡讀書,他尤其喜歡《資治通鑒》,前前后后讀了17遍。除了借鑒其中的用人之道,毛主席也很佩服司馬光的著書毅力。
1、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翻譯:都聽取別人的`意見就會變得明白,偏聽偏信就會處于狹隘中,如同看不見一樣。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績、李靖、馬周等,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這樣一來,太宗就能從各個角度來考慮問題了。眾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們也要多聽一聽別人的意見。
2、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翻譯:只有講誠信才能管理好民眾,只有民眾才能守衛(wèi)好國家。贏得別人的信任是辦事的基礎(chǔ),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為人處世的基礎(chǔ)。
3、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譯:送來大禮,說話甜言蜜語,這樣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盁o事不登三寶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頻頻獻(xiàn)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圖了。
4、得財失行,吾所不取。
翻譯:得到了財富但是行為失態(tài),這樣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不義之財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遠(yuǎn)要正大光明,經(jīng)得起別人的追問。
5、凡人之情,窮則思變。
翻譯:人的本性在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就要設(shè)法改變了。但是與其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再被動變化,不如早些就做好應(yīng)變的準(zhǔn)備,未雨綢繆。
6、沒齒而無怨言,圣人以為難。
翻譯:一輩子一句怨恨的話也不說,恐怕連圣人也覺得很難辦到。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遠(yuǎn)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能把抱怨的時間用以行動,我們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檣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
翻譯:如果你能了解耕種收獲的艱難,也就常能有一碗飯吃了。不知道珍惜勞動的人,難免會有餓肚子的時候,只有親身體驗過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1、巨大的建筑,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
2、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長,用其所短。
3、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4、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5、蓋聰明疏通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
6、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
7、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
8、責(zé)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bǔ)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9、秤砣雖小壓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jì),其明足以燭微慮遠(yuǎn),其強(qiáng)足以結(jié)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
10、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11、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12、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13、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14、與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幣以招賢者。
15、運(yùn)籌帷幄,坐安社稷,論功行賞。
16、緣木求魚,升山采珠。
17、宜直言正論,非茍阿意順指。
18、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也。
19、憂人之憂,樂人之樂。
20、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21、丈夫為志,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
22、枕戈待旦,志梟逆虜,??肿嫔任嶂?。
2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25、治亂民猶治亂繩,不可急也。
26、錢用盡更來,機(jī)事一失不可復(fù)追。
27、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jié),則常不足。
28、物極則反,器滿則傾。
29、百姓安則樂其生,不安則輕其死。
30、知用兵之術(shù),不知為天下之道。
31、足寒傷心,民怨傷國。
32、舉大事者不顧家。
33、治國譬如治家,耕當(dāng)問奴,織當(dāng)訪婢。
34、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
35、物不極則不反,惡不極則不亡。
36、有功必賞,有罪必罰。
37、無賞無罰,雖堯舜不能為治。
38、軍無賞,士不往。
39、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40、法一動搖,人無所措手足。
41、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
42、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43、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強(qiáng)對以所不知。
44、人生居世間,譬猶騁六驥過決隙。
45、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fù)望蜀。
46、人君之養(yǎng)人,在省其征役而已。
47、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
48、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49、忍小忿而存大信。
50、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
51、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52、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53、生乃與噲等為伍。
54、士別三日,便當(dāng)刮目相待。
55、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56、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57、視遠(yuǎn)者不顧近,慮大者不計細(xì)。
58、三寸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
59、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
60、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資治通鑒名言翻譯全解資治通鑒句名言句句經(jīng)典篇二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著書之難》:(《資治通鑒》和《文獻(xiàn)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后世不可無之書”。今天小編整理了資治通鑒名言100句和翻譯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1、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資治通鑒·周紀(jì)》
【譯文】所謂的才學(xué),是道德的資本。所謂的德行,是才學(xué)的主帥。這其實是說,個人的道德素質(zhì),要高于個人的才學(xué)。這是因為一個人無才,但是有德的話,只不過平庸,難以成大事而已,如果一個人有才卻無德,那對于社會的危險就大了。所以,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首先是對其思想品質(zhì)和道德水平的培養(yǎng),然后才是知識、技能方面。
2、責(zé)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bǔ)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資治通鑒·漢紀(jì)》
【譯文】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bǔ)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就會得到加強(qiáng)。
3、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資治通鑒·唐紀(jì)》
【譯文】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話,就會愚昧不明。
4、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
——《資治通鑒·唐紀(jì)》
【譯文】發(fā)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fā)怒而常把笑容掛在臉上的人,這種人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5、德者人之所嚴(yán),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yán)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
——《資治通鑒·周紀(jì)》
【譯文】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yuǎn),所以察選人才者經(jīng)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
6、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yán),恣強(qiáng)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資治通鑒·唐紀(jì)》
【譯文】爭強(qiáng)好勝,不愿意聽到別人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而馳騁辯才,顯示小聰明,對人過于苛刻嚴(yán)厲,頑固不化且自以為是。這六點,都是君主應(yīng)當(dāng)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
7、凡論人,必先稱其所長,則所短不言自見。
——《資治通鑒·晉紀(jì)》
【譯文】要去評論一個人,一定要先稱贊其所長,這樣其短處不說,大家也都知道了。
8、貴人當(dāng)舉綱維,何必事事詳細(xì)!
——《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jiān)五年》
9、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
——《資治通鑒·周顯王十年》
【譯文】那些講求道德的人們,總是不會世俗同流合污,想要去建立大工業(yè)的人們,不會和大眾去謀劃事情。
10、仁者不以盛衰改節(jié),義者不以存亡易心。
——《資治通鑒·魏志》
【譯文】仁者不會因為所處形式的盛衰而改變自身的氣節(jié),義者不會因為成功或者失敗而改變自己的心志。
11、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敗有必在慢之。
——《資治通鑒》
【譯文】做事情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這是源于能夠嚴(yán)肅的對待它。凡是之所以會失敗,大多是因為輕視或懈怠。
12、形者,言其大體得失之?dāng)?shù)也;勢者,言其臨時之宜、進(jìn)退之機(jī)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實也。
——《資治通鑒·漢高帝三年》
【譯文】所謂形,就是需要從整體去看待得失;所謂勢,是指面對實際情況能夠靈活的應(yīng)對,進(jìn)退都隨著形勢而應(yīng)變。所謂情,是指意志是否堅定。
13、去就以道,可謂君子矣。
——《資治通鑒·晉紀(jì)》
【譯文】離開自己職位,或繼續(xù)留任,都能出于正理,這就是高尚的人了。
14、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資治通鑒·唐紀(jì)》
【譯文】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15、欲知其人,觀其朋友。
——《資治通鑒·唐紀(jì)》
【譯文】要想知道一個人的人品如何,可以觀察他身邊朋友的素質(zhì)。
16、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資治通鑒·晉紀(jì)》
【譯文】送來的禮物很多,說的話又非常入耳,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17、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cè)速澕?,暗莫甚?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
——《資治通鑒·周紀(jì)》
【譯文】不辨別事情的是非對錯只是喜歡別人贊揚(yáng)自己,沒有比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邊而一味地奉承討好,沒有比這更讓人討厭的了。
18、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
——《資治通鑒·唐紀(jì)》
【譯文】對于別人,不應(yīng)當(dāng)求其完備,應(yīng)當(dāng)用他的長處,而放棄他的短處。
19、見黃雀而忘深阱,智者所不為。
——《資治通鑒·梁紀(jì)》
【譯文】看見黃雀就一心想捕捉它,而忘記了前面還有陷阱;這種事情,聰明人不會去干。比喻利令智昏的人,一心想侵害別人,卻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計他。
20、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猶冰炭之不可同器而處也,故君子得位則斥小人,小人得勢則排君子。
——《資治通鑒?唐文宗大和八年》
【譯文】君子和小人互相不容納,就像是冰和炭火不能夠放在同一個容器中一樣。因此君子得位的時候,會排斥小人,小人在得勢后同樣會排斥君子。
1. 博覽兼聽,謀及疏賤
摘自《資治通鑒·漢紀(jì)·漢紀(jì)二十三》
解釋:廣泛觀察事物,普遍地傾聽意見,謀慮到關(guān)系疏遠(yuǎn)、地位低下的人。
2.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摘自《資治通鑒·陳紀(jì)·陳紀(jì)九》
解釋:十頭羊用九個人放牧,指官多民少,賦稅剝削很重。
3. 法出多門,人無所措
摘自《資治通鑒·唐紀(jì)·唐紀(jì)五十九》
解釋:法令如果出自很多部門,人們就不知所措。
4. 養(yǎng)兵之術(shù),務(wù)精不務(wù)多。
摘自《續(xù)資治通鑒·宋紀(jì)·宋紀(jì)五十九》
解釋:培養(yǎng)軍隊的辦法,在精煉不在數(shù)多。
5.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摘自《續(xù)資治通鑒·宋紀(jì)·宋紀(jì)一百二十四》
解釋:文臣不貪圖錢財,武臣不害怕死亡,國家就得到太平了。
6. 言善非難,行善為難。
摘自《資治通鑒·唐紀(jì)·唐紀(jì)四十五》
解釋:嘴上說做善事并不難,要真正去做好事才是難的。
7. 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資治通鑒唐紀(jì)》
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制造的弓,雖然強(qiáng)勁,可是發(fā)射出去的箭矢也不會直飛目標(biāo)。
8. 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資治通鑒宋紀(jì)》
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xué)習(xí)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于自己了。
9. 老禾不早殺,余種穢良田。--《資治通鑒陳紀(jì)》
殘留在地里的頭季稻谷不早點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會使良田荒蕪。
10. 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資治通鑒晉紀(jì)》
立功的人擔(dān)心自己的`信義不顯著,而不必憂慮自己的名譽(yù)和地位不高。
11.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資治通鑒漢紀(jì)》
12. 面從后言,古人所誡。--《資治通鑒魏紀(jì)》
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背后反對。
13. 明者,銷禍于未萌。--《資治通鑒漢紀(jì)》
聰明的人總能把禍患消滅在沒有產(chǎn)生的時候。
14.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資治通鑒周紀(jì)》
家道貧困的時候就希望有個能持家的好妻子,國家大亂的時候就希望有個治國有方的好宰相。
15. 短于從善,故至于敗。--《資治通鑒漢紀(jì)》
不肯向善者學(xué)習(xí),這便是失敗的原因了。
16.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資治通鑒唐紀(jì)》
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jīng)歷,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
賢明的君主在用人時,能使有才的人竭盡全力,而不讓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白白占著位子。
18. 沒齒而無怨言,圣人以為難。--《資治通鑒魏紀(jì)》
一輩子連句怨恨的話都不說,這恐怕連圣人也難以做到。
19.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資治通鑒唐紀(jì)》
發(fā)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fā)怒而常把笑容掛在臉上的人,這種人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20.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鑒周紀(jì)》
才能是德行的資本,德行是才能的統(tǒng)帥。
21.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資治通鑒晉紀(jì)》
送來的禮物很多,說的話又非常入耳,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不辨別事情的是非對錯只是喜歡別人贊揚(yáng)自己,沒有比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邊而一味地奉承討好,沒有比這更讓人討厭的了。
23.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唐紀(jì)》
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話,就會愚昧不明。
24.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鑒·唐紀(jì)》
大丈夫答應(yīng)別人一句話,即使許以千金也不會改變。
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bǔ)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就會得到加強(qiáng)。
1. 識時務(wù)者在乎俊杰。
摘自《資治通鑒·漢紀(jì)·漢紀(jì)五十七》
解釋:認(rèn)清時代潮流的,聰明能干的人,方可為英雄豪杰。
2.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
摘自《資治通鑒·魏紀(jì)·魏紀(jì)十》
解釋:法令應(yīng)該由國家最高層來制定,然后對下層的人進(jìn)行教化。
3. 今者違命,勝不足多,若其不勝,為罪已重。
摘自《資治通鑒·晉紀(jì)·晉紀(jì)三》
解釋:現(xiàn)在違背命令,如果打了勝仗就不算什么;假如沒有獲得勝利,那么罪過就太大了。
4. 義者無敵,驕者先滅。
摘自《資治通鑒·漢紀(jì)·漢紀(jì)五十五》
解釋:堅持正義的人,無人能敵;驕橫拔扈的人,最先失敗。
5. 孤則易折,眾則難摧。
摘自《資治通鑒·宋紀(jì)·宋紀(jì)二》
解釋:勢孤力單,容易受人欺負(fù);人多氣壯,別人不敢欺辱。
6. 用人無疑,唯才所宜
摘自《資治通鑒·漢紀(jì)·漢紀(jì)五十四》
解釋:任用人無須疑慮,只要才能合適就可以。
7.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摘自《資治通鑒·唐紀(jì)·唐紀(jì)八》
解釋:任用人才如同使用器物一樣,要揚(yáng)長避短。
8.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摘自《資治通鑒·唐紀(jì)·唐紀(jì)八》
解釋:任用人才如同使用器物一樣,要揚(yáng)長避短。
9. 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后,是自棄也!
摘自《資治通鑒·晉紀(jì)·晉紀(jì)十五》
解釋:活著的時候?qū)Ξ?dāng)時之世沒有益處,死后也沒有美名流傳于后代,就是自暴自棄的表現(xiàn)。
10.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摘自《資治通鑒·魏紀(jì)·魏紀(jì)七》
解釋:治理國家要施行大的恩德,而不是小恩小惠。
11. 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
摘自《資治通鑒·漢紀(jì)·漢紀(jì)四》
解釋:不以沒有過錯為賢德,而以改正過錯為美德。
12. 侈興于有馀,儉生于不足。
摘自《資治通鑒·宋紀(jì)·宋紀(jì)六》
解釋:奢侈往往由于富裕而興起,儉樸常常在不足的情況下形成。
13.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摘自《資治通鑒·晉紀(jì)·晉紀(jì)二十八》
解釋:尋找忠臣必須到孝子家里,指孝敬父母者必能為國效力。
聰明通達(dá)的人要警惕過于明察;聽得少、見得少的人要避免閉塞無知。
15. 得財失行,吾所不取。--《資治通鑒陳紀(jì)》
獲得財物卻喪失了德行(得不義之財), 這樣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16. 去就以道,可謂君子矣。--《資治通鑒晉紀(jì)》
離開自己職位,或繼續(xù)留任,都能出于正理,這就是高尚的人了。
17. 不誠于前而曰誡于后,眾必疑而不信矣。--《資治通鑒唐紀(jì)》
。事前不誠實而事后卻表白自己誠實,這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懷疑而讓人不相信自己。
爭強(qiáng)好勝,不愿意聽到別人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而馳騁辯才,顯示小聰明,對人過于苛刻嚴(yán)厲,頑固不化且自以為是。這六點,都是君主應(yīng)當(dāng)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
讓他升任,是為了獎勵他的功勞;罷免他,是為了懲罰他的過錯。這兩方面常??梢越惶媸褂谩?/p>
20.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資治通鑒唐紀(jì)》
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yuǎn),所以察選人才者經(jīng)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
22.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資治通鑒唐紀(jì)》
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沒有辦法之時,就會設(shè)法改變現(xiàn)狀。
23.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資治通鑒漢紀(jì)》
標(biāo)桿彎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頭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潔潔的。
千鈞重的弩弓,不會為了射一只小鼠而開動;萬石重的大鐘,不會因為一根草莖碰撞而發(fā)出聲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處,大事不會因小的動靜而啟動。
25. 十年之功,廢于一旦!
摘自《續(xù)資治通鑒·宋紀(jì)·宋紀(jì)一百二十三》
解釋:十年的努力與心血,一朝盡毀。
1. 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2.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3. 上馬能擊殺賊,下馬作露版。
4. 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
5.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
6. 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
7. 羊質(zhì)虎皮,見草則悅,見豺則戰(zhàn)。
8. 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9. 克敵之要,在乎將得其人;馭將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10. 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chuàng)瘢;楚王好細(xì)腰,宮中多餓死。
11. 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
12. 賞奸,非義也;殺降,非信也。
13. 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qiáng)。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14.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之怨也,吾既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15.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16. 茍利社稷,死生以之。
17. 天茍棄之,不患不忘。
18. 未亡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
19. 貧不學(xué)儉,卑不學(xué)恭。
20. 天下本無事,但庸人擾之耳。
21.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22.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
23.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遺其力,而不能者不得處其任。
24.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25.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
26. 卑不謀尊,疏不謀戚。
27. 思其人,至其鄉(xiāng),其處在,其人亡。
28. 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乎?
29.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30. 不怕念起,惟恐覺遲。
資治通鑒名言翻譯全解資治通鑒句名言句句經(jīng)典篇三
司馬光在編修《資治通鑒》時,妥善地將紀(jì)傳體揉入編年體中,使紀(jì)傳之詳細(xì)與編年之簡明結(jié)合起來,今天小編整理了資治通鑒名言警句及翻譯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1. 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后,是自棄也!
摘自《資治通鑒·晉紀(jì)·晉紀(jì)十五》
解釋:活著的時候?qū)Ξ?dāng)時之世沒有益處,死后也沒有美名流傳于后代,就是自暴自棄的表現(xiàn)。
2.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摘自《資治通鑒·魏紀(jì)·魏紀(jì)七》
解釋:治理國家要施行大的恩德,而不是小恩小惠。
3. 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
摘自《資治通鑒·漢紀(jì)·漢紀(jì)四》
解釋:不以沒有過錯為賢德,而以改正過錯為美德。
4. 侈興于有馀,儉生于不足。
摘自《資治通鑒·宋紀(jì)·宋紀(jì)六》
解釋:奢侈往往由于富裕而興起,儉樸常常在不足的情況下形成。
5.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摘自《資治通鑒·晉紀(jì)·晉紀(jì)二十八》
解釋:尋找忠臣必須到孝子家里,指孝敬父母者必能為國效力。
6. 十年之功,廢于一旦!
摘自《續(xù)資治通鑒·宋紀(jì)·宋紀(jì)一百二十三》
解釋:十年的努力與心血,一朝盡毀。
7. 博覽兼聽,謀及疏賤
摘自《資治通鑒·漢紀(jì)·漢紀(jì)二十三》
解釋:廣泛觀察事物,普遍地傾聽意見,謀慮到關(guān)系疏遠(yuǎn)、地位低下的人。
8.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摘自《資治通鑒·陳紀(jì)·陳紀(jì)九》
解釋:十頭羊用九個人放牧,指官多民少,賦稅剝削很重。
9. 法出多門,人無所措
摘自《資治通鑒·唐紀(jì)·唐紀(jì)五十九》
解釋:法令如果出自很多部門,人們就不知所措。
10. 養(yǎng)兵之術(shù),務(wù)精不務(wù)多。
摘自《續(xù)資治通鑒·宋紀(jì)·宋紀(jì)五十九》
解釋:培養(yǎng)軍隊的辦法,在精煉不在數(shù)多。
11.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摘自《續(xù)資治通鑒·宋紀(jì)·宋紀(jì)一百二十四》
解釋:文臣不貪圖錢財,武臣不害怕死亡,國家就得到太平了。
12. 言善非難,行善為難。
摘自《資治通鑒·唐紀(jì)·唐紀(jì)四十五》
解釋:嘴上說做善事并不難,要真正去做好事才是難的。
13. 義者無敵,驕者先滅。
摘自《資治通鑒·漢紀(jì)·漢紀(jì)五十五》
解釋:堅持正義的人,無人能敵;驕橫拔扈的人,最先失敗。
14. 孤則易折,眾則難摧。
摘自《資治通鑒·宋紀(jì)·宋紀(jì)二》
解釋:勢孤力單,容易受人欺負(fù);人多氣壯,別人不敢欺辱。
15. 用人無疑,唯才所宜
摘自《資治通鑒·漢紀(jì)·漢紀(jì)五十四》
解釋:任用人無須疑慮,只要才能合適就可以。
16.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摘自《資治通鑒·唐紀(jì)·唐紀(jì)八》
解釋:任用人才如同使用器物一樣,要揚(yáng)長避短。
17.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摘自《資治通鑒·唐紀(jì)·唐紀(jì)八》
解釋:任用人才如同使用器物一樣,要揚(yáng)長避短。
18. 識時務(wù)者在乎俊杰。
摘自《資治通鑒·漢紀(jì)·漢紀(jì)五十七》
解釋:認(rèn)清時代潮流的,聰明能干的人,方可為英雄豪杰。
19.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
摘自《資治通鑒·魏紀(jì)·魏紀(jì)十》
解釋:法令應(yīng)該由國家最高層來制定,然后對下層的人進(jìn)行教化。
20. 今者違命,勝不足多,若其不勝,為罪已重。
摘自《資治通鑒·晉紀(jì)·晉紀(jì)三》
解釋:現(xiàn)在違背命令,如果打了勝仗就不算什么;假如沒有獲得勝利,那么罪過就太大了。
1. 聰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資治通鑒漢紀(jì)》
聰明通達(dá)的人要警惕過于明察;聽得少、見得少的人要避免閉塞無知。
2. 得財失行,吾所不取。--《資治通鑒陳紀(jì)》
獲得財物卻喪失了德行(得不義之財), 這樣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3. 去就以道,可謂君子矣。--《資治通鑒晉紀(jì)》
離開自己職位,或繼續(xù)留任,都能出于正理,這就是高尚的人了。
4. 不誠于前而曰誡于后,眾必疑而不信矣。--《資治通鑒唐紀(jì)》
。事前不誠實而事后卻表白自己誠實,這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懷疑而讓人不相信自己。
爭強(qiáng)好勝,不愿意聽到別人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而馳騁辯才,顯示小聰明,對人過于苛刻嚴(yán)厲,頑固不化且自以為是。這六點,都是君主應(yīng)當(dāng)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
千鈞重的弩弓,不會為了射一只小鼠而開動;萬石重的大鐘,不會因為一根草莖碰撞而發(fā)出聲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處,大事不會因小的動靜而啟動。
7. 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資治通鑒唐紀(jì)》
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制造的弓,雖然強(qiáng)勁,可是發(fā)射出去的箭矢也不會直飛目標(biāo)。
8. 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資治通鑒宋紀(jì)》
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xué)習(xí)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于自己了。
讓他升任,是為了獎勵他的功勞;罷免他,是為了懲罰他的過錯。這兩方面常??梢越惶媸褂?。
10.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資治通鑒唐紀(jì)》
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yuǎn),所以察選人才者經(jīng)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
12.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資治通鑒唐紀(jì)》
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沒有辦法之時,就會設(shè)法改變現(xiàn)狀。
13.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資治通鑒漢紀(jì)》
標(biāo)桿彎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頭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潔潔的。
14. 老禾不早殺,余種穢良田。--《資治通鑒陳紀(jì)》
殘留在地里的頭季稻谷不早點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會使良田荒蕪。
15. 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資治通鑒晉紀(jì)》
立功的人擔(dān)心自己的`信義不顯著,而不必憂慮自己的名譽(yù)和地位不高。
16.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資治通鑒漢紀(jì)》
17.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資治通鑒唐紀(jì)》
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jīng)歷,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
賢明的君主在用人時,能使有才的人竭盡全力,而不讓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白白占著位子。
19. 沒齒而無怨言,圣人以為難。--《資治通鑒魏紀(jì)》
一輩子連句怨恨的話都不說,這恐怕連圣人也難以做到。
20.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資治通鑒唐紀(jì)》
發(fā)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fā)怒而常把笑容掛在臉上的人,這種人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21. 面從后言,古人所誡。--《資治通鑒魏紀(jì)》
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背后反對。
22. 明者,銷禍于未萌。--《資治通鑒漢紀(jì)》
聰明的人總能把禍患消滅在沒有產(chǎn)生的時候。
23.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資治通鑒周紀(jì)》
家道貧困的時候就希望有個能持家的好妻子,國家大亂的時候就希望有個治國有方的好宰相。
24. 短于從善,故至于敗。--《資治通鑒漢紀(jì)》
不肯向善者學(xué)習(xí),這便是失敗的原因了。
25.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鑒周紀(jì)》
才能是德行的資本,德行是才能的統(tǒng)帥。
26.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資治通鑒晉紀(jì)》
送來的禮物很多,說的話又非常入耳,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不辨別事情的是非對錯只是喜歡別人贊揚(yáng)自己,沒有比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邊而一味地奉承討好,沒有比這更讓人討厭的了。
28.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唐紀(jì)》
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話,就會愚昧不明。
29.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鑒·唐紀(jì)》
大丈夫答應(yīng)別人一句話,即使許以千金也不會改變。
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bǔ)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就會得到加強(qiáng)。
1. 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余而強(qiáng)其所不足,蓋聰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勇猛剛強(qiáng)者戒于太暴,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必審己之所當(dāng)戒而齊之以義,然后中和之化應(yīng),而巧偽之徒不敢比周而望進(jìn)。
2. 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遭,愿在左右,供給灑掃。
3. 惟賢惟德,可以服人。
4. 義者無敵,驕者先滅。
5.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
6. 坐談則理高,行之則事闕。
7. 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qiáng)、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tǒng)帥。
8.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9. 既得隴,復(fù)望蜀。
10. 侈興于有馀,儉生于不足。
11. 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12.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13. 上馬能擊殺賊,下馬作露版。
14. 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
15.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
16. 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
17. 羊質(zhì)虎皮,見草則悅,見豺則戰(zhàn)。
18. 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19. 克敵之要,在乎將得其人;馭將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20. 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chuàng)瘢;楚王好細(xì)腰,宮中多餓死。
21. 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
22. 賞奸,非義也;殺降,非信也。
23. 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qiáng)。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24.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之怨也,吾既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25.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26. 茍利社稷,死生以之。
27. 天茍棄之,不患不忘。
28. 未亡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
29. 貧不學(xué)儉,卑不學(xué)恭。
30. 天下本無事,但庸人擾之耳。
31.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32.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
33.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遺其力,而不能者不得處其任。
34.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35.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
36. 卑不謀尊,疏不謀戚。
37. 思其人,至其鄉(xiāng),其處在,其人亡。
38. 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乎?
39.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40. 不怕念起,惟恐覺遲。
41. 無紓目前之虞,或興意外之變。人者,邦之本也。財者,人之心也。其心傷則其本傷,其本傷則枝干顛瘁矣。
42.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
43. 卿本佳人,奈何從賊。
44. 前車覆,后車誡。
45.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46. 臣門如市,臣心如水。
47.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48. 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天下雖平,亡戰(zhàn)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jié)也。夫務(wù)戰(zhàn)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49. 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50. 博覽兼聽,謀及疏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