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法律法規(guī)不斷完善,人們越發(fā)重視合同,關于合同的利益糾紛越來越多,在達成意見一致時,制定合同可以享有一定的自由。那么合同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暮贤瑑?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勞動合同法的案例分析題篇一
2009年1月20日,某建筑公司向某鋼鐵廠購買了鋼材2000噸,每噸價款1000元,并簽定了一份鋼材買賣合同。合同中約定由鋼材廠于5月20日和10月30日分兩批將2000噸鋼材送到該建筑公司在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貨到后一個星期之內,該建筑公司支付貨款。5月20日,該鋼材廠將1000噸鋼材運到了該建筑公司在乙地的施工現(xiàn)場。建筑公司多次與該鋼材廠協(xié)商,要求其將1000噸鋼材按合同中的約定運到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而此時,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因其未能按期送貨而導致工期推遲,損失了4萬元。而鋼材廠認為自己已經(jīng)按合同中的約定履行了交付鋼材的義務,而且乙地的施工現(xiàn)場也屬于甲建筑公司,因此不同意支付額外的運輸費再將該批鋼材運至甲地,并要求該建筑公司支付該批鋼材的貨款100萬元。而建筑公司認為鋼材廠不按合同履行,因此拒絕支付貨款。10月30日,鋼材廠將另外1000噸的剛才運送到該建筑公司在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而此時市場的鋼材價格大幅降價,建筑公司以鋼材廠不守信用為由拒絕受領。于是,建筑公司與鋼材廠發(fā)生糾紛,雙方均認為對方違約而訴至人民法院。
問題:
(1)鋼材廠將第一批1000噸的鋼材運到建筑公司在乙地的施工現(xiàn)場,是否應承擔違約責任?建筑公司損失的4萬元應當有誰負責?請說明理由。
(1)鋼材廠應當依照雙方合同的約定,全面、適當?shù)芈男泻贤x務。鋼材廠無視合同關于履行地點約定,應當在甲工地交貨,卻在乙工地交貨,屬于違反合同的違約行為。
建筑公司多次與該鋼材廠協(xié)商,要求其將1000噸鋼材按合同中的約定運到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而鋼材廠認為自己已經(jīng)按合同中的約定履行了交付鋼材的義務,而且乙地的施工現(xiàn)場也屬于甲建筑公司,因此不同意支付額外的運輸費再將該批鋼材運至甲地,這顯然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
因此,建筑公司因為鋼材廠的違約導致工期延誤,所造成的損失,應當由鋼材廠承擔違約責任。
(2)雙方合同約定的交貨義務分為兩次履行,每次1000噸。違反第一次履行義務是否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是否構成“根本違約”,這是守約方能否拒絕受領第二次鋼材的關鍵所在。
從案情看,第一次鋼材的延遲帶來4萬元損失,可見,建筑公司的施工沒有受到致命影響,不構成“根本違約”。
鋼材公司第二次鋼材在10月30日運至甲地,符合合同約定??梢姡ㄖ緫茴I第二次的1000噸鋼材。
問題還在于,10月30日,市場的鋼材價格大幅下降,建筑公司能否以市場上的低價受領這1000噸鋼材呢?我認為,不能。建筑公司應以合同約定的每噸1000元,支付第二次1000噸鋼材的貨款。
可能有人會說,鋼材公司履行遲延了,合同法規(guī)定,履行遲延有一個懲罰機制,即:交貨方遲延交貨的,價格上漲的以原價結算,價格下跌的以市場價結算。收貨方遲延受領的,價格上漲的以市場價結算,價格下跌的以原價結算。那么,鋼材公司的第二次1000噸是否構成遲延交貨??我認為,第二次1000噸交貨完全符合合同的約定,建筑公司不應拒絕受領,否則建筑公司構成受領遲延,應承擔違約責任。
有人可能會想,既然第一次的1000噸沒有到貨,這個1000噸應該算是第一次吧?我認為,這樣的理解很想當然,也不公平。因為,第一次1000噸構成違約,鋼材公司承擔違約責任了;再把它拿來說事,把第二次的交貨作為第一次的交貨的遲延,有失公平、公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勞動合同法的案例分析題篇二
某商場新進一種cd機,價格定為2598元。柜臺組長在制作價簽時,誤將2598元寫為598元。趙某在瀏覽該柜臺時發(fā)現(xiàn)該cd機物美價廉,于是用信用卡支付1196元購買了兩臺cd機。一周后,商店盤點時,發(fā)現(xiàn)少了4000元,經(jīng)查是柜臺組長標錯價簽所致。由于趙某用信用卡結算,所以商店查出是趙某少付了cd機貨款,找到趙某,提出或補交4000元或退回cd機,商店退還1196元。趙某認為彼此的買賣關系已經(jīng)成立并交易完畢,商店不能反悔,拒絕商店的要求。商店無奈只得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趙某返還4000元或cd機。
試分析:
1.商店的訴訟請求有法律依據(jù)嗎?為什么?
2.本案應如何處理?
1.商店的訴訟請求有法律依據(jù)?!逗贤ā返?4條規(guī)定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合同。第58條規(guī)定:合同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予以返還,……基于上述理由,商店的訴訟請求有法律依據(jù)。
2.本案中,當事人因對標的物的價格的認識錯誤而實施的商品買賣行為。這一錯誤不是出賣人的故意造成,而是因疏忽標錯價簽造成,這一誤解對出賣人造成較大的經(jīng)濟損失。所以,根據(jù)本案的情況,符合重大誤解的構成要件,應依法認定為屬于重大誤解的民事行為。趙某或補交4000元貨款或返還cd機。
文檔為doc格式
勞動合同法的案例分析題篇三
《勞動合同法》第39條規(guī)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的;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jīng)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嚴重失職、營私舞弊是指勞動者在履行勞動合同期間,沒有按照崗位職責履行自己的義務,違反其忠于職守、維護用人單位利益的義務,有未盡職責的嚴重過失行為或者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的故意行為,使用人單位有形財產(chǎn)、無形財產(chǎn)遭受重大損害,但不夠刑罰處罰的程度。在適用該條時,需注意勞動者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行為的,用人單位并不能理所當然地解除勞動合同,還得具備一個條件,即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未造成重大損害的,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如何認定“重大損害”呢?法律并無具體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也無統(tǒng)一標準可供參考?!秳趧硬筷P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勞辦發(fā)[1994]289號第25條第3款規(guī)定,“重大損害”由企業(yè)內部規(guī)章來規(guī)定。因為企業(yè)類型各有不同,對重大損害的界定也千差萬別,故不便于對重大損害作統(tǒng)一的解釋。若由此發(fā)生勞動爭議,可以通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其規(guī)章規(guī)定的重大損害進行認定。
【典型案例】
案例一:鐘先生于2001年3月份入職深圳某公司品檢部擔任產(chǎn)品檢驗員職務,公司與鐘先生簽訂了勞動合同,合同中約定工資為3000元/月。2005年10月,公司以鐘先生工作嚴重失職本應抽檢50件產(chǎn)品只抽檢30件產(chǎn)品導致公司重大損害為由解除與鐘先生的勞動合同。鐘先生辯稱,雖然少抽檢了部分產(chǎn)品,但產(chǎn)品在使用過程中并沒有質量問題,公司以工作嚴重失誤為由將他辭退顯然是想辭退后不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而找的理由,如果公司堅持要辭退,必須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公司認為,他們辭退鐘先生是因為鐘先生工作的嚴重失誤導致了公司重大損失,現(xiàn)在只將鐘先生辭退而沒有要求鐘先生賠償損失已經(jīng)是仁至義盡了,對于鐘先生要求給予他經(jīng)濟補償,該公司堅決不同意,只同意支付當月工資。雙方經(jīng)多次協(xié)商未果,鐘先生申請勞動仲裁。仲裁庭認為,公司以鐘先生嚴重失職導致公司重大損失為由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但未能提出相關證據(jù)證明公司存在重大損失。因此,公司單方面解除與鐘先生的勞動合同的理由不成立,應當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jīng)濟補償金。
案例二:1998年2月,李某進入深圳某塑膠模具廠工作,由于李某技術水平高,公司給他的待遇也不低,月工資5000元。2006年9月,李某在生產(chǎn)過程中由于操作失誤,導致一套模具損壞,公司花了二萬余元才將該損壞的模具修復好。公司以李某嚴重失職造成公司重大經(jīng)濟損失為由辭退了李某。2006年10月,李某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公司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45,000元及代提前通知金5000元。仲裁委員會駁回了其申訴請求,李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訴訟。庭上,公司答辯稱《公司規(guī)章制度》明確規(guī)定:嚴重失職,并造成經(jīng)濟損失10,000元以上的,公司有權辭退,并不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李某違反了公司規(guī)章制度相關條款的規(guī)定,屬于嚴重失職,并造成公司經(jīng)濟損失20,000元以上,應予以辭退,所以不同意支付解除合同的經(jīng)濟補償金及代通知金。法院審理后認為,2006年9月,李某在生產(chǎn)過程中由于操作失誤,導致一套模具損壞,造成公司經(jīng)濟損失達二萬余元,按照公司已經(jīng)公示的規(guī)章制度規(guī)定,李某行為屬于嚴重失職,公司以此為由辭退李某并無不當,李某要求公司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及代通知金的訴訟請求,無法律依據(jù),不予支持。
用人單位可解除勞動合同。案例一中鐘先生在工作中雖有失誤,漏檢驗了部分產(chǎn)品,但該行為并未造成公司重大損害,公司也沒有舉證證明其實際經(jīng)濟損失。因此,公司以鐘先生工作嚴重失職、造成公司重大損失為由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應當向鐘先生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jīng)濟補償金。案例二中李某行為導致公司模具損壞,維修費花費二萬余元,公司規(guī)章制度中對此進行了規(guī)定,且規(guī)章制度已公示,因此,公司依據(jù)公司規(guī)章制度以李某行為系嚴重失職,造成公司重大損害為由而予以辭退符合法律規(guī)定。
【風險提示】
多大的損害屬于“重大損害”?一萬個人可能有一萬種回答,這種案件交給仲裁員或者法官去“自由裁量”,估計結果也各不相同,因此,量化“重大損害”對用人單位非常重要,直接影響案件的裁判結果。建議用人單位在規(guī)章制度中直接規(guī)定經(jīng)濟損失達到一定的數(shù)額則為“重大損害”,避免因概念之爭而導致風險。比如在規(guī)章制度中規(guī)定:員工因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公司造成經(jīng)濟損失10,000元以上的,屬于“重大損害”。
【法律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勞動者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單位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關于第一款:用人單位必須提供證據(jù)證明雇員在試用期間不符合錄用條件,如不能提出則需要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
關于本條第二款:用人單位需要證明雇員違反用人單位規(guī)章制度達到嚴重的程度,同時根據(jù)《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用人單位還要證明該規(guī)章制度必須經(jīng)過法定程序制定,并且已經(jīng)出示給了員工;所謂法定程序就是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則一般至少一年召開一次,并應該有相應的會議記錄,對于規(guī)章制度的討論則更應當制作詳細的會議紀要以明確其經(jīng)過法定程序所制定,如用人單位不能提供證據(jù)證明規(guī)章制度經(jīng)過職工大會討論,即使該規(guī)章制度已經(jīng)出示給了員工,則其合法性和有效性仍然不足。其次用人單位還需要證明雇員的行為是嚴重的行為,對于達到何種程度為嚴重,則需要勞動仲裁機構和法院自由量裁的范疇。(《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guī)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wèi)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guī)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jīng)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xié)商確定。在規(guī)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shù)模袡嘞蛴萌藛挝惶岢?,通過協(xié)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guī)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關于第三款: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1嚴重失職;2營私舞弊;3重大損害。何為“失職”“營私舞弊”“重大損害”,則是由用人單位在員工守則中去規(guī)定的。職工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用人單位可以與之解除勞動合同,無需提前30日通知。但以此條法規(guī)解聘員工的前提是,單位在內部規(guī)章中應有具體的對失職和舞弊行為的處理規(guī)定,而且這些相關處理規(guī)章必須經(jīng)得起仲裁機關的審查和認定。
關于第四款:雇員可以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但是不得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職責產(chǎn)生影響,或者在經(jīng)過用人單位提出后及時終止了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不得與雇員解除勞動合同。(在這里建議雇員如果有額外的精力做其他事情的話,可以在不與本單位工作職責產(chǎn)生影響,并不會導致本單位工作失職的情況下與其他單位建立勞務關系,簽訂勞務合同。)
關于第五款:何為“欺詐/脅迫/乘人之?!?,應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中相關的規(guī)定進行評判。
關于第六款:雇員必須被追究刑事責任,用人單位才能無償解除勞動合同。刑事責任包括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兩種;還包括單處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或者附加刑(罰金、剝奪其政治權利、沒收財產(chǎn)),或者并處主刑及附加刑,以及被判處緩刑/假釋的人;同時還應包括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審判階段。當然如果用人單位認為有必要,可以在員工守則中規(guī)定,如果被追究行政責任,如拘留也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當然這樣的規(guī)定不屬本條范疇,應屬于“失職(包括一般涵蓋‘礦工’)”的范疇。(參考勞動部《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十九條的規(guī)定,“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是指:被人民檢察院免予起訴的、被人民法院判處刑罰的、被人民法院依據(jù)刑法第三十二條免予刑事處分的。勞動者被人民法院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緩刑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最后不管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是否支付了經(jīng)濟補償金,作為勞動者均有義務配合用人單位辦理工作交接手續(xù)。用人單位應當在何時支付解除合同的經(jīng)濟補償。
《勞動合同法》第50條第2款規(guī)定:勞動者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用人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guī)定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jīng)濟補償?shù)?,在辦結工作交接時支付。實踐中有很多勞動者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后往往一走了之,不履行工作交接的義務,這時候用人單位可暫不予支付經(jīng)濟補償。《勞動合同法》對經(jīng)濟補償?shù)闹Ц稌r間作出規(guī)定,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用人單位的利益,司法實踐中這種案例也不少,勞動者不履行工作交接義務,但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jīng)濟補償,按照以往的司法實踐,支付經(jīng)濟補償和履行工作交接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用人單位不能因勞動者未履行工作交接而拒絕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因此常常導致勞動仲裁機構或法院判令用人單位支付了經(jīng)濟補償金,但勞動者最終也沒有履行工作交接的義務。
【風險提示】
《勞動合同法》第50條第2款規(guī)定:勞動者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注意這里的辦理工作交接是按照雙方約定辦理,為了避免發(fā)生糾紛時勞動者以雙方未約定進行抗辯,不予辦理工作交接,建議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對勞動者離職后的.工作交接事項作出約定,明確工作交接的時間、程序、要求等事項。比如可作如下約定:員工在勞動合同解除(含試用期解除)或終止后三日內,應當按照誠實信用原則辦理工作交接手續(xù),歸還公司所有財產(chǎn),包括但不限于:
(2)公司的客戶以及其它聯(lián)系單位和個人的名單和資料;
(3)包含公司資料和信息的軟件、磁盤、硬盤、光盤、u盤等存儲設備;
(4)公司為員工配備的工作工具、工作服、設備及其它辦公用具等。員工未按照本合同約定履行交接義務的,公司有權暫時不予支付員工經(jīng)濟補償,員工超過三日仍拒不辦理工作交接手續(xù)造成公司經(jīng)濟損失的,員工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公司有權從應付員工工資、經(jīng)濟補償中予以扣除,工資、經(jīng)濟補償尚不足以彌補損失的,員工仍需賠償損失。
勞動合同法的案例分析題篇四
【典型案例】某公司因客觀情況發(fā)生重大變化,與部分員工解除合同,員工李某因經(jīng)濟補償金計算問題與單位發(fā)生爭議,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公司每月實發(fā)給李某的工資為1900元/月,李某工資由基本工資1300元+加班工資300元+崗位津貼200元+住房補貼100元+津貼100元組成,公司每月在發(fā)放工資時扣減伙食費100元,實際每月發(fā)放1900元。李某要求按照2000元的標準計算補償金,而公司開始要求按照1300元的標準計算補償金,后公司作出讓步,只同意按照1900元作為基數(shù)計算。
【律師評析】本案公司要求以李某的基本工資1300元計算經(jīng)濟補償是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同樣,以1900元作為基數(shù)也是錯誤的,李某雖每月實際到手的工資為1900元,但這是公司扣減伙食費后的工資額,并非李某的應得工資,應以2000元作為經(jīng)濟補償?shù)挠嬎慊鶖?shù)?! 静僮髦敢抗べY是一個總額的概念,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在計算經(jīng)濟補償金時,應當以勞動者的應發(fā)工資作為計算基數(shù)。
【典型案例】李某于2004年8月入職某公司任市場部經(jīng)理,公司與李某簽訂了一份《保密和競業(yè)限制協(xié)議》,協(xié)議約定李某應當保守公司商業(yè)秘密,且勞動合同解除后的2年內不得到有競爭關系的單位任職,否則承擔違約金20000元。公司員工手冊對工資構成做了如下規(guī)定:工資包括基本工資、保密工資、加班工資、績效工資、各項津貼和補貼。根據(jù)李某的工資表,李某的月工資為:基本工資1500元、保密工資500元、加班工資800元和績效工資2000元。2005年7月份,李某與公司解除勞動合同,同月李某入職一家與某公司經(jīng)營同類業(yè)務的公司,某公司申請勞動仲裁,認為公司每月支付了保密費500元,李某應當承擔競業(yè)限制義務,要求李某支付違約金20000元,并在二年內不得到有競爭關系的單位任職。
仲裁庭認為:某公司與李某在《保密和競業(yè)限制協(xié)議》沒有公司需支付競業(yè)限制補償金的約定,公司雖每月支付李某保密費500元,但該費用是保密費而非競業(yè)限制補償金,某公司未支付李某競業(yè)限制期間的補償金,雙方的競業(yè)限制協(xié)議不具有法律效力,裁決駁回申訴人的仲裁請求。【律師評析】從上述保密協(xié)議和競業(yè)限制協(xié)議的問題釋解看,二者顯然為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公司錯誤的把二者等同起來,從而導致其利益得不到法律保護。
案例:張某于2007年1月份入職深圳某電子廠,該廠未與張某簽訂勞動合同,但張某入職時填寫的入職登記表下面有一行備注:新入職員工試用期為三個月。另外電子廠的《員工手冊》中也規(guī)定:凡是新入職的員工,試用期均為三個月。張某工作二個多月后,公司以張某試用期不合格為由將張某辭退,張某不服,提起勞動仲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認為,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試用期包括在勞動合同期限內,電子廠雖在入職登記表及員工手冊中規(guī)定試用期,但并未與張某簽訂勞動合同,因此,該試用期不存在,雙方為事實勞動關系,電子廠將張某辭退應當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
解析:勞動合同法施行后,用人單位如果還在入職登記表或員工手冊中載明試用期,而不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將面臨很大的法律風險。首先,在入職登記表或員工手冊中載明的試用期無效,視為無試用期,其次,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超過一年仍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的案例分析題篇五
2009年1月20日,某建筑公司向某鋼鐵廠購買了鋼材2000噸,每噸價款1000元,并簽定了一份鋼材買賣合同。合同中約定由鋼材廠于5月20日和10月30日分兩批將2000噸鋼材送到該建筑公司在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貨到后一個星期之內,該建筑公司支付貨款。5月20日,該鋼材廠將1000噸鋼材運到了該建筑公司在乙地的施工現(xiàn)場。建筑公司多次與該鋼材廠協(xié)商,要求其將1000噸鋼材按合同中的約定運到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而此時,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因其未能按期送貨而導致工期推遲,損失了4萬元。而鋼材廠認為自己已經(jīng)按合同中的約定履行了交付鋼材的義務,而且乙地的施工現(xiàn)場也屬于甲建筑公司,因此不同意支付額外的運輸費再將該批鋼材運至甲地,并要求該建筑公司支付該批鋼材的貨款100萬元。而建筑公司認為鋼材廠不按合同履行,因此拒絕支付貨款。10月30日,鋼材廠將另外1000噸的。剛才運送到該建筑公司在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而此時市場的鋼材價格大幅降價,建筑公司以鋼材廠不守信用為由拒絕受領。于是,建筑公司與鋼材廠發(fā)生糾紛,雙方均認為對方違約而訴至人民法院。
問題:
(1)鋼材廠將第一批1000噸的鋼材運到建筑公司在乙地的施工現(xiàn)場,是否應承擔違約責任?建筑公司損失的4萬元應當有誰負責?請說明理由。
(1)鋼材廠應當依照雙方合同的約定,全面、適當?shù)芈男泻贤x務。鋼材廠無視合同關于履行地點約定,應當在甲工地交貨,卻在乙工地交貨,屬于違反合同的違約行為。
建筑公司多次與該鋼材廠協(xié)商,要求其將1000噸鋼材按合同中的約定運到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而鋼材廠認為自己已經(jīng)按合同中的約定履行了交付鋼材的義務,而且乙地的施工現(xiàn)場也屬于甲建筑公司,因此不同意支付額外的運輸費再將該批鋼材運至甲地,這顯然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
因此,建筑公司因為鋼材廠的違約導致工期延誤,所造成的損失,應當由鋼材廠承擔違約責任。
(2)雙方合同約定的交貨義務分為兩次履行,每次1000噸。違反第一次履行義務是否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是否構成“根本違約”,這是守約方能否拒絕受領第二次鋼材的關鍵所在。
從案情看,第一次鋼材的延遲帶來4萬元損失,可見,建筑公司的施工沒有受到致命影響,不構成“根本違約”。
鋼材公司第二次鋼材在10月30日運至甲地,符合合同約定??梢?,建筑公司應受領第二次的1000噸鋼材。
問題還在于,10月30日,市場的鋼材價格大幅下降,建筑公司能否以市場上的低價受領這1000噸鋼材呢?我認為,不能。建筑公司應以合同約定的每噸1000元,支付第二次1000噸鋼材的貨款。
可能有人會說,鋼材公司履行遲延了,合同法規(guī)定,履行遲延有一個懲罰機制,即:交貨方遲延交貨的,價格上漲的以原價結算,價格下跌的以市場價結算。收貨方遲延受領的,價格上漲的以市場價結算,價格下跌的以原價結算。那么,鋼材公司的第二次1000噸是否構成遲延交貨??我認為,第二次1000噸交貨完全符合合同的約定,建筑公司不應拒絕受領,否則建筑公司構成受領遲延,應承擔違約責任。
有人可能會想,既然第一次的1000噸沒有到貨,這個1000噸應該算是第一次吧?我認為,這樣的理解很想當然,也不公平。因為,第一次1000噸構成違約,鋼材公司承擔違約責任了;再把它拿來說事,把第二次的交貨作為第一次的交貨的遲延,有失公平、公正。
勞動合同法的案例分析題篇六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lián)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總稱。這些法律條文規(guī)管工會、雇主及雇員的關系,并保障各方面的權利及義務。下面是白話文整理的勞動合同法典型案例解析【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09年1月20日,某建筑公司向某鋼鐵廠購買了鋼材2000噸,每噸價款1000元,并簽定了一份鋼材買賣合同。合同中約定由鋼材廠于5月20日和10月30日分兩批將2000噸鋼材送到該建筑公司在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貨到后一個星期之內,該建筑公司支付貨款。5月20日,該鋼材廠將1000噸鋼材運到了該建筑公司在乙地的施工現(xiàn)場。建筑公司多次與該鋼材廠協(xié)商,要求其將1000噸鋼材按合同中的約定運到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而此時,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因其未能按期送貨而導致工期推遲,損失了4萬元。而鋼材廠認為自己已經(jīng)按合同中的約定履行了交付鋼材的義務,而且乙地的施工現(xiàn)場也屬于甲建筑公司,因此不同意支付額外的運輸費再將該批鋼材運至甲地,并要求該建筑公司支付該批鋼材的貨款100萬元。而建筑公司認為鋼材廠不按合同履行,因此拒絕支付貨款。10月30日,鋼材廠將另外1000噸的。剛才運送到該建筑公司在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而此時市場的鋼材價格大幅降價,建筑公司以鋼材廠不守信用為由拒絕受領。于是,建筑公司與鋼材廠發(fā)生糾紛,雙方均認為對方違約而訴至人民法院。
問題:
(1)鋼材廠將第一批1000噸的鋼材運到建筑公司在乙地的施工現(xiàn)場,是否應承擔違約責任?建筑公司損失的4萬元應當有誰負責?請說明理由。
(1)鋼材廠應當依照雙方合同的約定,全面、適當?shù)芈男泻贤x務。鋼材廠無視合同關于履行地點約定,應當在甲工地交貨,卻在乙工地交貨,屬于違反合同的違約行為。
建筑公司多次與該鋼材廠協(xié)商,要求其將1000噸鋼材按合同中的約定運到甲地的施工現(xiàn)場,而鋼材廠認為自己已經(jīng)按合同中的約定履行了交付鋼材的義務,而且乙地的施工現(xiàn)場也屬于甲建筑公司,因此不同意支付額外的運輸費再將該批鋼材運至甲地,這顯然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
因此,建筑公司因為鋼材廠的違約導致工期延誤,所造成的損失,應當由鋼材廠承擔違約責任。
(2)雙方合同約定的交貨義務分為兩次履行,每次1000噸。違反第一次履行義務是否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是否構成“根本違約”,這是守約方能否拒絕受領第二次鋼材的關鍵所在。
從案情看,第一次鋼材的延遲帶來4萬元損失,可見,建筑公司的施工沒有受到致命影響,不構成“根本違約”。
鋼材公司第二次鋼材在10月30日運至甲地,符合合同約定??梢姡ㄖ緫茴I第二次的1000噸鋼材。
問題還在于,10月30日,市場的鋼材價格大幅下降,建筑公司能否以市場上的低價受領這1000噸鋼材呢?我認為,不能。建筑公司應以合同約定的每噸1000元,支付第二次1000噸鋼材的貨款。
可能有人會說,鋼材公司履行遲延了,合同法規(guī)定,履行遲延有一個懲罰機制,即:交貨方遲延交貨的,價格上漲的以原價結算,價格下跌的以市場價結算。收貨方遲延受領的,價格上漲的以市場價結算,價格下跌的以原價結算。那么,鋼材公司的第二次1000噸是否構成遲延交貨??我認為,第二次1000噸交貨完全符合合同的約定,建筑公司不應拒絕受領,否則建筑公司構成受領遲延,應承擔違約責任。
有人可能會想,既然第一次的1000噸沒有到貨,這個1000噸應該算是第一次吧?我認為,這樣的理解很想當然,也不公平。因為,第一次1000噸構成違約,鋼材公司承擔違約責任了;再把它拿來說事,把第二次的交貨作為第一次的交貨的遲延,有失公平、公正。
某商場新進一種cd機,價格定為2598元。柜臺組長在制作價簽時,誤將2598元寫為598元。趙某在瀏覽該柜臺時發(fā)現(xiàn)該cd機物美價廉,于是用信用卡支付1196元購買了兩臺cd機。一周后,商店盤點時,發(fā)現(xiàn)少了4000元,經(jīng)查是柜臺組長標錯價簽所致。由于趙某用信用卡結算,所以商店查出是趙某少付了cd機貨款,找到趙某,提出或補交4000元或退回cd機,商店退還1196元。趙某認為彼此的買賣關系已經(jīng)成立并交易完畢,商店不能反悔,拒絕商店的要求。商店無奈只得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趙某返還4000元或cd機。
試分析:
1、商店的訴訟請求有法律依據(jù)嗎?為什么?
2、本案應如何處理?
1、商店的訴訟請求有法律依據(jù)?!逗贤ā返?4條規(guī)定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合同。第58條規(guī)定:合同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予以返還,……基于上述理由,商店的訴訟請求有法律依據(jù)。
2、本案中,當事人因對標的物的價格的認識錯誤而實施的商品買賣行為。這一錯誤不是出賣人的故意造成,而是因疏忽標錯價簽造成,這一誤解對出賣人造成較大的經(jīng)濟損失。所以,根據(jù)本案的情況,符合重大誤解的構成要件,應依法認定為屬于重大誤解的民事行為。趙某或補交4000元貨款或返還cd機。
甲商場3月份欲從乙冰箱廠購進冰箱50臺,每臺2800元,共計14萬元。雙方約定4月份貨到后先付4萬元,其余待銷售后付清余下的10萬元貨款。后乙冰箱廠想在甲商場開設銷售專柜,打開銷路。雙方遂簽訂租賃場地合同,約定租賃期為1年,自同年4月起至次年4月止,月租金2萬元,共計24萬元。由乙冰箱廠3個月付1次,分4次付清。7月份乙冰箱廠通知甲商場,稱用應收甲商場的10萬元冰箱貨款中的6萬元抵銷其4月至7月的租金。
試分析:乙冰箱廠的做法是否合法?為什么?
乙冰箱廠的做法符合我國合同法的有關規(guī)定。我國《合同法》第99條規(guī)定,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該債務的標的物種類、品質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將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抵銷,……當事人主張抵銷的,應當通知對方。通知自到達對方時生效。本案中,甲商場與乙冰箱廠互負債務,互享債權,彼此的合同標的物又屬于種類和品質相同的貨幣,也到了履行期,因此,乙冰箱廠可以根據(jù)我國合同法的有關同類債務相互抵銷的規(guī)定,通知甲商場對6萬元債務予以抵銷。
來源:網(wǎng)絡整理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content_2();
勞動合同法的案例分析題篇七
2014年8月1日,大學畢業(yè)生田宇成功應聘到通天紅酒有限公責任公司成為了一名紅酒銷售員,公司與田宇約定按月支付其2000元的基本工資,并按銷售業(yè)績決定提成,但公司未與他簽訂勞動合同。入職三個月,田宇遲遲未得到工資。2014年10月31日,銷售業(yè)績只能剛好達到公司最低標準的田宇想到了辭職,并要求公司支付他自入職至今拖欠的工資。通天紅酒有限責任公司以田宇銷售業(yè)績不佳為由拒絕支付拖欠的工資款。田宇遂向勞動仲裁委員會提起了勞動仲裁。
本案爭議的焦點在于:一、通天紅酒有限公司能否以田宇銷售業(yè)績不好為由拒付工資;二、未與田宇簽訂勞動合同的通天有限公司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首先,通天紅酒有限公司以田宇的銷售業(yè)績不好為由拒付工資沒有法律依據(jù)。根據(jù)我國《勞動法》第50條規(guī)定: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用人單位不得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工資。
本案中,田宇的銷售業(yè)績雖然不能拔得翹楚,但是也達到了公司對銷售人員銷售業(yè)績的最低標準,因此,通天紅酒有限責任公司必須足額支付田宇入職以來拖欠的所有工資。
其次,未與田宇簽訂勞動合同,通天紅酒有限責任公司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根據(jù)我國《勞動合同法》第82條: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的工資。
辦案中,田宇入職三個月以來,公司一直未與其簽訂勞動合同,也并未約定試用期。因此,自2014年9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通天紅酒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對田宇支付超過一月未滿一年期的雙倍工資。
勞動合同未簽訂的情形下,即便約定了試用期,用人單位仍然要按照《勞動合同法》82條的規(guī)定自勞動關系建立之日起超過一月未滿一年的標準支付勞動者雙倍工資。
實踐中,勞動者需要提供能夠證明其與用人單位確實存在勞動關系的證據(jù)。未簽訂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計算,簽訂了勞動合同但未用工的,勞動關系自勞動合同簽訂之日起計算。
勞動合同法的案例分析題篇八
某商場新進一種cd機,價格定為2598元。柜臺組長在制作價簽時,誤將2598元寫為598元。趙某在瀏覽該柜臺時發(fā)現(xiàn)該cd機物美價廉,于是用信用卡支付1196元購買了兩臺cd機。一周后,商店盤點時,發(fā)現(xiàn)少了4000元,經(jīng)查是柜臺組長標錯價簽所致。由于趙某用信用卡結算,所以商店查出是趙某少付了cd機貨款,找到趙某,提出或補交4000元或退回cd機,商店退還1196元。趙某認為彼此的買賣關系已經(jīng)成立并交易完畢,商店不能反悔,拒絕商店的要求。商店無奈只得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趙某返還4000元或cd機。
試分析:
1、商店的訴訟請求有法律依據(jù)嗎?為什么?
2、本案應如何處理?
1、商店的訴訟請求有法律依據(jù)?!逗贤ā返?4條規(guī)定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合同。第58條規(guī)定:合同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予以返還,……基于上述理由,商店的訴訟請求有法律依據(jù)。
2、本案中,當事人因對標的物的價格的認識錯誤而實施的商品買賣行為。這一錯誤不是出賣人的故意造成,而是因疏忽標錯價簽造成,這一誤解對出賣人造成較大的經(jīng)濟損失。所以,根據(jù)本案的情況,符合重大誤解的構成要件,應依法認定為屬于重大誤解的民事行為。趙某或補交4000元貨款或返還cd機。